图为南康市罗边玻纤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本报记者 金国军 摄)
赣州市,原中央苏区。
这块红色土地,曾经是中华苏维埃政府诞生地和红军长征起步之地。当年,尽管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但解放后却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积极发展农业的同时,加速探索发展工业。如今的赣州市已发展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中等城市。这正是新型工业化拉动的结果。
记者日前来到赣州采访,发现赣州市2012年工业增加值 (603.48亿元)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53%。 2013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07.67亿元,同比增长12.8%,增速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全省0.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五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75.8亿元,同比增长17.1%;利税总额167.29亿元,同比增长14.3%。1~11月,全市100个重点调度工业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80.17亿元,同比增长17.5%。中汽零投资超百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项目落户赣州并开工建设,华劲纸业15万吨生活用纸等60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年内可竣工投产。
培植特色产业集群
记者从赣州市工信委了解到,十八大一年来,赣州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壮大高端矿产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使得工业经济主导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培植特色产业集群是赣州市发展工业的一大重点和亮点。目前已初步形成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电子信息、食品、现代轻纺、氟盐化工、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等九大产业集群。2013年1~10月份,九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9.08亿元,利税总额168.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6%和8.44%,增速较前三季度提高3.49和11.3个百分点。
稀土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是赣州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近年来深入推进资源整治整合,组建赣州稀土集团,设立赣州稀有金属交易所,大力发展新材料及应用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被列为全国惟一的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城市,稀土发光材料、磁性材料、钨硬质合金等新材料产能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30%、20%和8%左右。去年1~10月稀土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18.43亿元,利税总额58.9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的31.3%和35.3%。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 赣州市坚持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举。在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加强产业节能环保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组织实施稀土、玻璃纤维、铁合金、焦炭、萤石、水泥等行业准入。截止目前,已淘汰落后产能水泥70.4万吨、造纸2万吨、铜冶炼0.6万吨。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去年1~10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7.3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6.62亿元,利税总额 50.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9%、20.87%、33.24%,增速分别快于全省十大战略新兴产业2.27、4.57和11.89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29、3.77、18.94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9.03%、33.23%和29.92%。
科技领先创新驱动 赣州市先后建立了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与稀土采冶及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产业研发平台;组建了赣南地调大队院士工作站,创建了赣州稀土研究设计院,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引进了一批与本市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院士和博士,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市长质量奖,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先后有金环磁选、群星机械、逸豪优美科、龙钇重稀土等企业成功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户,崇义章源钨业企业技术中心2013年获国家级认定,虔东稀土集团、崇义章源钨业获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10个省级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了30个特色产业园 (基地),创建了赣州开发区稀土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赣县稀土钨新材料、信丰电子信息、会昌氟盐化工等10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分工明确、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工业经济主平台。2013年1~10月份,16个工业园区已投产企业127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15.66亿元,同比增长11.3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0.11亿元,同比增长10.69%,利税总额140.32亿元,同比增长12.72%。(本报记者 金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