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系统改革是实现转型先决条件
稿件来源:本报讯
回顾2013年,传统的增长方式显然走向穷途末路,而装备工业转型升级因需要太多先决条件而收效甚微,国内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表现显得亮点不多,乏善可陈。 在以机床、工程机械、重型机械为代表的投资品领域,市场需求不振仍是主基调,部分消费类产品的强势表现不足以扭转产业整体的疲弱态势。尽管智能制造等前端概念对行业未来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提示,也在不断聚集和吸引资金介入并产生出新的经营和生产模式。不过,这些色块的添加,对于改变行业原有的沉闷局面似乎还不能产生太大作用。这就像达成了改革意愿与产生改革成效是两回事一样。而以此为背景,应该说,2014年对于中国装备工业而言,仍将会是艰难的一年。 做出这种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首先,2014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持续调整周期,因此,对外部市场的拉动力难有过高期待;国内经济在排除再次注射“强心针”的前提下,将继续探明底部。其次,目前在产业层面,对存量相对过剩产能有机化处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势必导致行业内已呈现出过度的竞争继续加剧,以至于对行业的良性发展造成持续性损害。再其次,行业内新的发展模式尚未出现。 时下,在国内证券市场,以国企为代表的大盘股与代表新兴势力的创业板之间形成了一种资金博弈现象。而这种类似 “跷跷板”的资金博弈并不是一种孤立的 “无厘头”。它于深层次提示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关节点,也就是资源配置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 在原有产业搭建以及国企改革过程中,以丧失效率为代价,国有部分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公共资源量。但国企为产业提供的 “正能量”却相对有限。大量事实已经充分表明,非市场因素对产业的过度干预,极易使粗放经营的国企跌入 “增长的陷阱”。2010年通过IPO和增发方式获得百亿元发展资金,到2013年就连续三年巨亏而行将退市的中国二重,应该算是一个典型样本,尽管造成二重巨亏 (2013年预亏31.5亿元)的原因或许会更复杂。 迈克·波特曾指出: “强烈的增长欲望可能是最危险的。这样会使一个公司的战略定位变得模糊而逐渐丧失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增长应该是把事情做好后的顺带结果,其本身并不值得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有时候增长欲望恰恰是损害企业行为的根源。在装备产业领域,痴迷于增长而遭受损害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就连民营化的三一重工亦不能免俗,眼下其仍在为以往的增长愿景付出着对产业 “实施战略性收缩”的代价。 事实上,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转型升级的概念早在 “十五”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被提及。但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转型升级仍流于形式呢?显然是制度机理出了问题。装备工业的转型升级靠老药方依旧不可能达成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部分集中,才是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现实条件下,抑制那个 “看得见的手”要比承认那个 “看不见的手”要困难得多。它绝不会像证券市场上资本围绕着国企股与创业板之间形成博弈那般显性化。但是,它或许将决定着转型升级的最终命运。做抑或是不做只是两个简单的选择;而做抑或是不做的结果则决不会是简单的。 (纪 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