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无“国标” 食用调和油乱象待治
稿件来源:本报讯
食用调和油的品种是越来越丰富,但是很多产品配料表上各种油料的具体成分和比例,并没有标注清楚。调查发现,金龙鱼、鲁花、胡姬花、福临门等品牌都推出了调和油产品,虽然叫法不同,配料也略微不同,但都均没有标注各配料油的比例,尤其是冠名配料油的比例。例如,有一种坚果调和油,其配料表中就包括大豆油、葵花仁油、花生油、亚麻籽油、初榨橄榄油、山茶籽油、核桃油、葡萄籽油等,但这8种油的比例却不得而知。 成分“只标贵的不标对的” 各品牌角逐调和油市场的原因,主要是从价位方面考虑的。一般来说,大豆油价格低,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油品价格相对较高,而调和油价位处于二者之间,从价位上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按照去年实施的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包装标签上必须标注主要成分信息,并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但是市场上多数食用调和油都是以较为廉价的 “大豆油”为基油,而在配料表中分量排后几位的橄榄油、鱼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坚果油等 “高级油种”,往往被突出命名到产品名称中,身价和档次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目前多数食用油企业仅仅是将其调和油的配方到相关机构进行备案,并依照要求在产品标签上 “按原料配比从大到小注明使用原料的油脂名称”,食用调和油市场存在的另一个 “潜规则”也由此产生:在名称上突出其最贵的油品,并以此进行冠名。而实际上,产品主要成分仍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低价油占大头。 以5升包装的海洋鱼油调和油为例,在前者配料表里的10种成分中,前三位是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鱼油仅占第6位,但却用 “海洋鱼油”命名,在卖场里,每桶海洋鱼油调和油要比普通二代调和油贵20元左右。 《标签通则》规定:如果在食品标签或说明书上特别强调添加了某种或者数种有价值、有特性的配料,应标示所强调配料的添加量。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益海嘉里方面曾公开回应,旗下的金龙鱼深海鱼油的含量约为1.4%~1.8%,但这一数值并未标注在产品外包装上。 粮食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下的调和油市场确实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不能以某种油品的名称来归并到调和油名称中来,这样容易引起误导。 检测无方 调和油配比成“机密” 据媒体报道,金龙鱼等食用油行业大企业均以技术保密、没有授权不方便提供为由拒绝透露调和油产品配比。 那么权威检测机构是否可以鉴定某种调和油中的成分?近日,有媒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国家粮油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北京市粮油食品检验所),工作人员表示,油料配比是企业自己的事,质检中心可以检测出调和油中过氧化值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很难测出油料比例。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工作人员称,该部门仅负责起草粮油标准,检测问题可咨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而该院科研人员也回绝了相关媒体的送检要求, “我们有检测设备,但还得有检测配方比例的技术方法,这事仍然在科研阶段,是很复杂的一套体系。比如说将康师傅的水和冰露倒在一起,很难通过仪器设备进行区分。”另一家食品领域第三方检测机构也表示无法对食用油配比进行检测。 据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副会长王兴国表示,调和油的检测是非常困难的, “油加油就是神仙都发愁”。为什么食用调和油的新国家标准没有出来,主要原因就是检测方法很难规定。 利益驱动 强大的宣传攻势、促销广告冲击,让很多消费者选购食用油时更多的是关注价格,而忘记看配料表。某消费者张女士称,有一次看到花生调和油促销,5升装的比普通花生油便宜了30元,但买回家后吃起来没有一点花生油香味,后来就不考虑调和油了。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于调和油配方比例不明确的质疑,食用调和油的销量正在衰退。AC尼尔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国内第一大食用油消费品类,2010年调和油占比40.6%,2011年下降到37.1%,2012年下降到33.7%,已经连续两年下滑。 但是即便如此,对于很多品牌而言,调和油的利润仍要远远高于普通的大豆油,这也是近年众多企业投身调和油品类,市场份额逐渐扩大的缘由所在。曾有报道指出,100元的大豆油品,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相比较调和油而言,100元的以大豆油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一倍。 市场乱象亟待“国标”出台 据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国家尚未制定出统一的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更没有对调和油配料比例做出统一要求,目前各个企业采用和执行的都是企业标准。治理不公开配比的乱象,亟需相关部门出台国标,统一规定。 据了解,食用调和油最早是标注各成分所占比例的,如金龙鱼第一代调和油标注了 “97%的大豆油、2%的菜籽油、0.5%的芝麻油、0.5%的花生油”。但由于调和油尚无国标的强制规定,随着生产企业和调和油品类增多,渐渐就不标注油中各成分量比例。 现行的 《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从2005年开始制定,当年10月形成征求意见稿,至今已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的意见。2008年, 《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完成,并提交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虽然有专家近期也表示标注成分比例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但历时七年,食用调和油的新版国标仍未见踪影。 业内人士指出,专家、消费者、行业都呼吁 “国标”尽快出台,公布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将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明白消费的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促使企业公平竞争。 (丁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