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
陈志华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
李陵申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端小平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
王茁
编者按
2013年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是一个看似平稳、实则艰难的一年。从大数上看,去年一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63800多亿元,增幅为11%,利润为3605亿元,增幅为17%;可是从产量来看,除了产业用纺织品还有12%的增长外,其余所有主要产品产量全部降到8%以下。纱的产量,按照棉纺协会自己的的测算,只有1%多一点的增长;布的产量则是负2%的增长;作为三大终端产品的服装,去年的产量增幅也仅为1.25%。而全行业投资增长率去年只有刚过17%,远低于往年30%左右的数字。这表明除了一些外在的宏观经济、市场因素影响行业发展之外,行业内转变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也到了必须更加正视的地步。
在此大背景下,2月23日, “中方圆桌论坛”第九届年会在北京召开,为了探寻行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主办方邀请了四大子行业的会长对话,力陈各自行业的利弊,探寻行业转型升级的途径。他们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印染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王茁。本报记者根据录音资料整理了下述文字,力求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迷雾中,为迷茫中的纺织行业寻求破壁之径。陈志华:
印染形势困难 答卷不错 2013年应该说行业还是非常困难的。但在困难的形势下面,行业还是交出了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单。三个主要的数据可以支撑这个观点。第一,我们的印染布产量,在过去许多年我们一直是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到2012年、2013年这两年开始降为负增长,这两年基本上每年都要降低20多亿米。2011年底的数据是:规模以上印染布产业是562亿米,去年降低到511亿米,每年都有20多亿米的下降。第二,在产量下降的同时,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上升了8%,利润上升10%。第三,去年全国190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一共有亏损企业238家,大概占12%左右,亏损的企业数相对2012年少了46家,亏损总额跟2012年比下降22%。这些数字从总体来看,从运行质量及运行效益来说,2013年还是不错的。
三大努力助推行业向好
取得这样的成绩可能是跟行业2013年几个主要的变化有关。第一是2013年我们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又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一批好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在行业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东华大学等单位研发的棉织物的前处理技术等。随着推广面的逐步加大,这些技术对节能减排、节水带来了很好的效果。此外一些产品的技术,包括数码印花、数字化技术、山东康平纳的筒子纱全自动技术等也在全行业推开,并逐步得到企业的重视。这必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第二,行业准入的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结合淘汰落后产能,行业先进装备的比例又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三,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以及生态安全这方面的工作也得到一定的提高。过去讲印染行业是用水大户,我们多年水的回用率在7%左右, “十一五”的时候回用率提高到15%,到现在整个行业已经达到30%左右,一些好的企业能超过50%。生态安全方面,这几年通过行业上下的共同努力,对环境的影响现在已经达到1.5%以下,这个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通过行业的共同努力,2013年虽然艰难,但还是得到长足的发展。
环保问题是首要问题 印染行业跟纺织当中其他的行业不太一样,它是一个政府跟行业博弈的产业。比如地方政府要解决就业,会希望上服装项目,可能希望还来一个化纤项目,但是印染的部分,政府是十分头大的。这实际上反映的确确实实是市场在这个过程中间发挥的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印染行业是过去纺织产业链的一个瓶颈,但这些年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这个瓶颈已经基本上被消除了。我们可以为各大名牌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两年,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纺织来说印染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个产业的形成实际上跟上下游有密切的关系,包括与一些专业性市场的联系都是密不可分的。大家可以看到,凡是印染产业比较集聚的地方都是当地的纺织产业非常发达的地区,并且是专业配套比较完备的地区。比如浙江绍兴有柯桥市场,福建石狮有鸳鸯布市场,都是国内知名度非常高的专业市场,这些地方为了形成产业链的配套,必须高度集聚和发展印染行业,这对产业的互动、市场的配套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有一些地区政府也是从各方面的发展考虑,曾经想在当地打压这个产业,但是最后考虑到如果一旦打压这个产业,首先影响上下产业链,第二对当地专业市场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所以最后只能允许它的存在。
实际上,无论节能减排也好,环境保护也好,在全世界的水平上来说,中国目前水平并不低,包括排放标准也是高于欧美国家。但为什么对环境影响还是比较大?因为我们产业集聚度确实非常高,我们在很小的区域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因为累计的效应,所以对环境的冲击比较大。印染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占到产能的94%,这个比重目前似乎没有降低的趋势。从行业来说,行业要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是不能回避的,必须要把这个工作做好。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说,它的环保都和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要符合本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举个例子,这几年各种NGO组织,叫得比较响的一个指标叫MPEO,屡屡被媒体报道,说我们的企业违规排放MPEO。实际上,MPEO这个指标在2005年的时候欧盟就进行了限制。但是不知大家关注到没有,实际上包括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内,到2013年为止都没有禁用MPEO。他们计划2014年开始准备禁用,但是目前还没有见到禁用的文件正式出台。也就是说,这么一个在国内曝光率最高的指标实际上在美国也并没有开始禁用。所以说,节能减排指标跟各国的产业政策,以及环境政策都要同步发展可能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
印染行业这几十年积累的问题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推卸这个社会责任,必须把环保工作做好。行业这几年应该说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年行业的投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去年比2012年同比增长26%。我们的产量在下降,为什么投资还能增长26%?这里面不敢说全部是环保,但相当一部分是投资于节能减排和环保的。像绍兴地区去年就增加了20万吨水的日处理能力,这些都是行业在这方面做的努力。
营销模式改变是行业转型重点 我们行业现在目前主要还是以加工为主,201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是3600多亿元,这个3600多亿元的产值,实际上这里边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工业增加值这一块,因为是做染料加工,收加工费为主,工业增加值的成本比较大。如果要单位产值的排放减少,那么,从行业内生来说,应该是增加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力度,也就是要改变营销模式,加强原料采购、研发,以及后面的销售环节,要改变这个营销模式,尽可能地增加直营的比例,这也是对行业进一步的发展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李陵申:
产业用纺织品发展不错 制约多多 几个数字概括一下去年行业的发展。产值去年纺织全行业比增是8.3%,我们产业用纺织品去年比增12.9%;主营业务收入16.5%,比上年的18%略有下降;利润增长幅度为16.4%,比上年18.3%也略有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8.8%,比纺织全行业水平也高很大一个块;去年纤维加工总量是1130万吨,增长了11.8%。虽然在三大终端纺织品里面,我们占比只增长一个百分点,占到23.3%,但是这一个百分点我们纤维加工总量增长了120万吨,基本上都是化纤。所以,整个行业应该说可以用平稳、较高速发展来概括。
产业用纺织品跟国民经济关联度比较高,依存度也比较高,跟整个社会发展的依存度也比较高。比如去年政府提倡美丽中国,各个城市都在建他们内部的河、湖景观工程,特别是江、河、湖、海沿岸的城市力度更大,而所有的湖泊都用大量的产业用纺织品的建筑材料。包括目前的空气治理、环保工程,虽然现在极不成功,但这块也大大带动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还有国防军工,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大很多,包括航母、战斗机、导弹,包括军队、武警的防护等等,这些投资力度都加大了很多。所以,整个行业应该说发展还是比较平稳、健康的。
六大槛制约行业发展 其实不止在中国,在整个世界上,产业用纺织品都得到极大地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比如欧美,他们对产业用纺织品的关注度非常高。但是产业用纺织品毕竟是一个新兴行业,它的发展仍然非常困难,从宏观经济来看,也有很多对行业推动有很大难度的现象存在。
第一,从去年发展情况看,我们感受到投资效率在下降,在产品高端化的过程中,投资成本急剧增加,使得投资效益远远不如十年前的水平。而低端产能的集聚也会造成市场的混乱,化纤产品的市场秩序更加复杂,这跟产业用也有很大的关系。第二,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创新是把双刃剑,它的每一个应用领域都要开拓下一个应用领域的使用,而在这个应用推广的过程中,它不完全是创造一个需求,更多是替代一个需求;而你去替代别人的时候,别人首先要能够充分的认可,可是每一项新技术的认可程度非常复杂,长期的供应链的关系、利益的关系、使用的方便性、舒适性等等。这些都使得新产品进入下游领域的时候认知相对比较困难。其中还包含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可见技术创新确实是把双刃剑。
第三,产业用纺织品耳熟能详的品牌几乎没有,就品牌的影响力而言是非常低的。它直接导致市场的控制能力非常低。我们非常羡慕品牌影响力强大的产品,比如品牌服装,可以价格卖得比较高,消费者也愿意花这个价格。可是产业用纺织品几乎没这个可能,因为所有的供货都是竞标的,工程全是公开招标,在质量标准达到它的最低标准的情况下就是最低价竞标,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品领域。无论你的产品档次多高,你必须走这个程序,因为很多产品,比如土工材料,50年的使用寿命,由于工况不一样,就很难预测它的使用情况。
可见我们的议价能力非常之低。同时向下游产业链的融合能力也比较低。我们生产出空气滤袋只是一个阶段,从滤袋到高空气污染排放物实施过滤,整个过程是协同的,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而我们在下游的话语权非常低,造成我们不具备什么优势。
第四,我们强调跨部门的衔接,但我们的行业标准到了下游行业,下游不一定认。比如座椅、座套、顶棚,前一段汽车行业说我们的指标跟汽车行业的不一样。所以这种跨部门的衔接应该说难度非常大,我们各自为政,在现有的体制下是非常明显的。
第五,后道补贴。产业用纺织品应该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一个新的材料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比如我们的产品要替代农业地膜,就产品性能而言,无论是环保问题、保温问题、采光问题,都要比现有的地膜好很多,但是我们达不到和塑料薄膜一个价格卖给农民。这就涉及后道补贴。但是后道补贴却常常因为种种原因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六,强制标准,这必须要达到,必须要执行。其实我们的排放标准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但是我们现在为什么空气这么浑浊?一个是我们总量大,我们一年是一千万吨的工业粉尘排放。另外我们没有什么监督。现在像这些强制性的指标却都没有强制性地贯彻和落实。
来自德国的借鉴 产业用纺织品其实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它不是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在用,而是全世界的最发达国家在用。大家都知道德国的纺织产业很发达,纺织机械、各种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到家用纺织品等等,都享誉世界。最近他们提出对2025年欧洲整个纺织业重绘蓝图,德国现有的其他产业发展速度可能都会降下来,但是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速度会加快,它会占到全德国纺织品行业的一半以上。德国与我们有很多合作。
德国服装、家纺和产业用三个终端的比重是:2012年产业用占50%,服装30%,家纺20%,这是按市场销售这个额度来说的。它的发达应该说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整个产业非常发达。它在建筑结构材料方面应用非常的普及,在建桥梁的建筑,包括现在对已建成五十年以上的桥梁做维修、维护,外层都不仅仅是水泥,而是大量应用了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在德国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军工方面,美国更厉害,包括巡航导弹,合体碳纤维的应用非常普遍。现在中国也一样,歼16、歼20上就大量使用了产业用纺织品。还有德国、美国做的生物医用的纺织品,所有的导管、人工心脏、血管、各种人工脏器等,其生产和研发水平要比我们好很多。我们现在的人造血管仅仅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要用在人的身上,恐怕是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而他们现在已经完全市场化了。现在中国每年进口量也非常多,止血钳、人工心脏都有,这方面德国的附加值也的确比较高。
端小平:
化纤市场秩序复杂 应理性面对
分析化纤最近十年的走势,发现它跟国民经济GDP的增速惊人地吻合:前两年化纤增长12%,到了去年化纤增长为7.9%。所以,总体感觉跟其他的实体经济是差不多的。但是,如果一定要形容一下去年整个行业的运行, “难、稳、乱”三个字可以概括。
“难”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产能还在惯性的增长,而开工率却在持续地下降。这自然导致开工率的下降。去年化纤的开工率大概在82%,个别品种低于80%。第二个方面,目前这个低增速和高库存有可能逐步地成为行业的一种常态。低增速就是指从从前的两位数下降到目前的一位数。比较高的库存就是整个终端产品更加销售电子化和终端零售商去库存化导致的整个库存向上游转移,这是有比较大的关系的;此外,去年整个化纤平均价格处于近十年的最低位,但是上游石化产品的价格却并不是处于最近十年的最低位,并且从年初到年末,化纤整个价格处于一个下降的通道当中。所以,造成的库存损失对行业影响也比较大。
“稳”指的是从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字来看,行业总体的效益还有一定的增长。也就是说,从数字上看,化纤还是感到比较高兴,还没有困难到某种程度。但是我们企业的感觉不是太好。
“乱”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思想乱,大家觉得看不清方向,有点不知道何去何从,这个可能也是一种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容易产生的一种现象;再一个乱就是PX乱。总体来说,化纤行业的市场秩序比较复杂。
应客观看待产能过剩 几乎所有业内人士对5年、10年、20年以后的纺织的预测都对化纤给予了乐观的展望,按照这些预测,应该说我们的空间还很大。但是现在逃不过去的问题是:产能是否过剩这样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对此我的看法是:有的时候实在难以判断,回答这个问题绝对是一个有风险的问题。10年前,当我们的化纤产能只有六七百万吨的时候,我们就喊产能过剩,2007、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产能到了2000万吨,我们又喊产能过剩,喊到今天我们超过4000万吨、4500万吨了,我们还在喊产能过剩。这相当于老说狼来了,狼老没有来,但现在有可能狼真的来了,但我们真的没有听进去,我们已经麻木了,被以前的产能过剩的这种提法 “喊”麻木了。也可能我们的市场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导致我们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达到世界70%的产量。
我的看法是:第一,它实际上已不能就化纤谈化纤,而应该放到一个更大的范畴,尤其化纤运行的大幅度波动更应该从整个经济的角度去看。不妨看一看2010、2011年化纤行业的报表,当时的状况好得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我们认为它不应该是传统的化纤业应该有的利润。也就是说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之间一直在发生系列的波动,这个波动我觉得更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去探寻,它跟我们的金融体制密切相关,远不是我们一个行业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当我们这个产业盈利高的时候银行贷款就很容易,几乎是不管什么企业都给,只要你盈利了,它只看你去年的报表。当你这个产业不盈利的时候,它是一刀切,所以这样就是一会儿产能高了,一会儿产能低了,我们银行没有一个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在运作。第二,像现在运行困难的情况下,本来是兼并重组的一个大好机会,但是中国很少发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也是银行,因为企业是地方担保的,地方政府如果允许这家企业倒,可能一大片就倒了。所以,这种整合有的时候也变得很难发生。从这个角度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许另有思考价值。第三,产能过剩是相对的产能过剩,是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去年的GDP增速降下来了,必然导致对各类生产资料需求的降低,而化纤就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对棉花的替代作用并没显现 因为棉花差价导致棉纺行业受到整体的一个打压,但是,按理说棉纺差了化纤该增加,特别是短纤由于对棉纺的替代性较大会使需求增加,但是短纤去年也整体不景气,什么原因?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按照常规的理解,既然棉花的价格上去了,应该化纤的用量就会上去。但是,从现在看,实际上不大可能,因为棉纺行业变化了,其行业规模就会有一定的压缩,特别是很多小企业整个退出市场,等于客户数量减少了,怎么可能带动量的增加呢?此外,总的来看,化纤有化纤的市场,天然纤维有天然纤维的市场,尽管某些领域有替代性的关系,但是它的性能和特征还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两年实际上蚕丝、尤其是涤纶蚕丝得到较大发展,直接做成化纤了,这种做法效率更高了,这种替代的效率可能更加明显一点。由此可见,这样反映在短丝的价格上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王 茁:
服装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因为服装是最终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所以首先从市场消费的角度来看。服装现在的市场消费增长速度在逐步放缓,这已成定局,而且可能是一个非常长的时期都如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去年头一次跟国内零售总值的增长率拉平,都在11%,而原来服装都是高于此数,这说明服装的销售进入了一个平缓的增长期,而且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一个态势可能会延续很长时间。
第二是价格方面。服装去年整个价格平均下来,零售价格的增长甚至1%不到,这预示着服装未来可能价格趋于性价比更为合理的态势,即稳定增长,性价比合理。
第三产量。从统计报表的数据来看,去年整个服装增量只有1.25%。这一块受内销的影响比较大,去年内销下降幅度较大。
第四,出口基本正常,跟往年的增幅大体相当。现在我们处于量少价增的态势,这应该也是一个利好;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表明行业未来的发展正步入一个调整转型、进行创新改变的一个关键的时期。
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从运行态势来看,服装行业现在已进入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尤其从做内销的品牌来看,以往我们跑马圈地就可以了,中国有世界1/4人口消费的庞大市场,服装企业只要打出一个品牌,做出广告,生产出产品,广泛地征集代理商,挂一幅中国地图,然后就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开始插红旗,等你插完了,这个量就已经很大了。这是从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开始我们就长期依赖的发展方式。2007年服装消费的增长向社会零售总额开始接近的时候我们马上意识到,我们所谓的传统增长方式不可避免的一种改变已经到来,现在你要强调终端,强调产品创新,强调甚至是服装行业整个的一个行业模型、商业体系、商业原理的一个创新。比如说现在开始有电商的冲击,以及各个渠道的介入,这都必然迫使我们进行增长模式的创新。
出口也面临这样的转变。原来我们价格很低,原来我们在全世界具备竞争力,现在我们的生产要素增长到这个地步,也需要我们在工艺上、制作上、包括营销模式上具备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形成一种加工型的品牌,不仅是一个零售型。包括区域性品牌,实际上加工型品牌的含义更多一些。像这样的一个加工型品牌的大量出现才能够达到量少而价增,同时保证出口稳定增长的目的。
必须正视国际化运作
服装作为纺织行业最龙头的环节,应该是最能感受市场的冷暖的,这就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现在的服装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在做,是中国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变成产品和资本双出口。我们现在很多资本不仅到了周围的东盟,也到发达国家。也就是现在我们到了一个全球布局的阶段。
进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其实最重要一个内容就是我们的企业面临一个品牌国际化的问题,它包括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运作。这里面不单单是一个市场的国际化问题,还包括了资本运作的国际化、市场运作的国际化,包括供应链生产、运作体系的国际化,包括人才的国际化,产品开发、设计的国际化等。那么,我们的大型企业,我们50多家的上市公司要再进一步进行发展,除了原来只是在中国各个地方插小旗,占领市场,还必须重视走国际化的道路。事实证明从前只重视内销市场的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未来资本市场对它的诉求。服装企业未来的发展除了练内功,增加产品竞争力,增加内涵式的增长以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就是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会拿中国的品牌和很多国外品牌比,说我们不如人家。其实这里面我们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我们这些品牌跟国外这些品牌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国际化运作的问题。人家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具有全球化的品牌的运作能力、产品运作能力、市场运作能力,而我们绝大部分还局限在国内,我们没有国际化的经验。这个可能是我们的大型知名品牌、知名的服装集团公司需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增强自身的一种抗风险能力、零售增长能力以外,不得不去思考的一个话题。好在目前我们有一些成效,比如说我们有很多品牌,像江南布衣、像波司登、像例外等等,这样一些很优秀的品牌,它们有的已经在世界各地零售终端开到几十家,有的接近上百家了,正在做着全球运作的尝试,正在学习国际化运作的经验。这可以说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开始。
一句话,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就在今明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