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琢玉接掌武重 重型机床龙头调整转型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两年,我国重型机床市场订单下滑、增长乏力,相关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不少企业亏损,可谓是机床行业的 “重灾区”。那么,重型机床行业如何走出困境? 2月24日,在今年的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履新不久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武重”)董事长杜琢玉。 武重是我国 “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之一。经过改革攻坚,目前仍是重型机床领域的国家队,研制出了世界规格最大的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国内龙门最宽的数控龙门镗铣床等装备。 新掌门的 “12字方针” 2013年6月,杜琢玉空降武重集团,担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此前,他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晋西集团总经理。 谈到武重目前的经营状况,杜琢玉说: “宏观经济下行造成的市场需求萎靡只是外因,从武重企业自身来说,商业模式、发展理念守旧是重要原因。” 他告诉记者,自去年年中上任以来,就开始了马不停蹄地转型调整。“转型升级要顺应市场,打造消费者价值和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并且激发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改革、调整、转型、扩量、降本、增效。这是杜琢玉提出的 “12字方针”,也是他为武重走出困境开出的 “药方”。据悉,今年,武重将立足重型机床主业,提升新的产业空间。具体而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专精特优。武重将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差异化的优势产品。 二是军民融合。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武重正在积极申请武器装备生产资格认证。 三是国有资本金项目。该项目将提升武重现有的装备能力。 四是跟国外技术合作。2013年,武重与意大利英赛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双方的技术合作将继续深入。 按照新的战略布局,重型机床在武重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将会下降,只占六成左右。而另外四成是加工、铸锻和非标机床的制造。 杜琢玉表示: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很重要。为此,我们还召开了科技大会,确定了攻关方向和引进、培养高科技人才的计划。当然,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也还要加大。” 事实上,去年以来,武重在技术创新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继2013年初武重制造的七轴五联动螺旋桨用数控复合加工机床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之后,武重集团又涉足了国际热核聚变工程项目、国防风洞体实验段项目和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制高速龙门设备等国际、国内顶级技术创新项目。 武重研发所涉及领域也由重型机床扩展到大型高档精密结构工程和国防军工领域,多领域的技术创新已为企业对接市场、突破市场瓶颈发挥出了科技引领的重要作用。 2013年,武重集团被中国专利机构评定为第十五届中国优秀专利奖单位,获得了武汉市第四届市长质量奖,全年又实现技术专利申请30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新型实用专利18项。同时,获得了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 难忘总书记的嘱托 谈及执掌武重不足一年的经历,杜琢玉坦言,最难忘的经历是上任不久就迎来了总书记视察武重。 2013年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兵器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视察。武重集团是习近平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一站。 在武重考察期间,习近平表示工业很重要,工业化作为我国的立国之本,自力更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工人阶级要把这个历史责任承担起来。 习近平得知武重正在坚韧不拔地积极有效应对严峻挑战,他鼓励武重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用行动书写武重新的光荣。 “总书记的嘱托,是鼓励,是希望,是武重和国内机床制造业走向高端的强劲动力。”杜琢玉说。 过去,武重每接到一个订单,就需要单独设计,重新组织研发和制造团队。现在,武重正在对技术开发力量进行整合,实行模块化管理。每台新产品都有30%左右采用已有的成熟技术,不仅成本降低,而且性能更加稳定。 过去,武重偏重单纯为用户提供产品。现在,武重开始创新服务模式,从产品出发,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体现高端价值所在。 展望未来,杜琢玉表示: “武重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精益管理,努力建设我国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研发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创建国际知名重型机床品牌,力争跨入世界重型、超重型机床第一方阵。”(本报记者 胡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