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延楠委员:防止海工产业出现产能过剩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年来,在海洋石油消费较高预期和造船业转型升级压力下,海工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但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同时,重蹈造船业产能过剩覆辙的迹象也比较突出。”全国政协委员黄延楠在 “两会”上对海工产业潜在的产能过剩危险表示担忧。 黄延楠的调研显示,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截至2013年7月末,南通共有39家海工生产及配套企业,手持海工订单66亿美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平台类产品的生产企业、海工特种船的生产企业、海工配套产品的生产企业均在逐步增多。截至2013年7月末,辖内银行对海工企业授信余额高达143.7亿元。 与此伴生的是产业授信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设计、制造技术落后,海工企业发展潜力不足。二是预付款比例很低,海工企业融资压力骤增。三是低端产品低价竞争,海工企业竞争力不强。四是海工产业专业性强,授信管理难深入。 黄延楠委员认为,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现象,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为此,他建议: 用市场检验产能是否过剩,用市场治理产能过剩。产能是否过剩,不是靠政府相关部门的研究报告,更不是凭长官意志的任意判断,而是市场检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而政府的管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一段时间后才出台管控措施,而产能已经不再过剩后,管控措施依然还在执行。用市场治理产能过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产能的大起大落,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保护企业。治理产能过剩的根本举措是市场价格。一旦出现产能过剩,由于产品供大于求,企业处于盈利的考虑空间减少,甚至亏损,盈利能力弱的企业自会退出市场,这既可以达到治理产能过剩的目的,又能优化资源配置。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科学进行行业发展规划和引导。海工产业扩张路线与2003~2009年船舶制造企业发展态势基本相似。若银行不加区别地盲目增加海工产业的授信规模,势必进一步助长企业盲目投入、产能剧增,助推买卖双方市场地位的加速转变,危及信贷资金安全。一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制定海工产业发展规划,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推动海工企业走资源整合和高端发展之路,防止低水平产能过剩。二是加强信贷投放引导。重点支持海工产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及企业重组并购、供应链融资,针对行业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在建海工产品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三是督促银行加强海洋经济和海洋工程装备风险监测分析,提高风险防范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本报记者 陈祎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