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钢贸崩盘任重道远
稿件来源:本报讯
继融资贷款风波后,2013年下半年再度传出众多周宁钢贸商因信用卡逾期,卷入 “信用卡诈骗”漩涡中。从开始的 “不差钱”到“钱紧”、 “钱荒”,甚至到 “被逼债”,始于2011年的这场钢贸信贷泡沫,在2012年彻底破裂。时间,并未治愈这一创伤。如今,这块“伤疤”仍在继续溃烂,所不同的是,关键词从原来的银行收贷、钢贸商破产,变成了现在的 “信用卡诈骗”危机。而这一切,或皆源于融资担保贷款。 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称,2011年到2013年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主要是钢贸企业的不良贷款所致。中信银行曾在2013年12月12日宣布计提52亿元人民币的坏账准备。对钢贸融资,银行进入诉讼、计提坏账阶段,下决心快刀斩乱麻解决钢贸融资链。钢贸类诉讼进入高峰期。 银行可以说是一个 “富贵险中求”的行业,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希望获得投资回报。理论上,风险越高,回报也越高。银行在产品定价时都会考虑风险因素,因此,被认为是高风险的钢贸金融利率要比普通的贷款高很多。如果贷款没有出纰漏,这是一项高利润的业务。远高于一般行业的综合回报率使得钢贸业务成了商业银行眼中的 “金饽饽”。据介绍,前几年银行在为钢贸商提供融资担保贷款时,同时为其办理大额信用卡,且额度高达上百万元。 钢贸商方面,自2009年商业银行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后, “供应链金融”作为流动资金贷款的一个业务增长点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商业银行积极向钢贸商人推销服务,获得银行贷款变得越来越容易。逐渐地,钢贸商人也不再满足于仅仅从事贸易,钢贸逐渐地变成了 “融资平台”。对于中小企业主而言,资金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从通过贸易赚钱转变成 “钱生钱”满足了很多企业主的发财梦。在巨大的财富诱惑下,从银行获取巨额贷款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钢贸融资暴露了融资领域的全部弊端。 首先,在经济上行周期,银行向周期性行业大量放贷,没有风险对冲手段。在丰厚利润的诱惑下,怀抱自己不会接到最后一棒的侥幸心态,面对钢贸客户,银行看到的更多是其带来的高回报,导致风险控制形同虚设。由于以往钢贸业务带来的巨大经营效益,在强烈的业绩冲动面前,银行风控体系集体失语。2011年风险显现,但金融机构深入其中已经难以自拔,最终陷入了 “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 其次,市场上升阶段为获得融资,钢铁厂、仓库、银行、钢贸商甚至形成造假链条。2012年下半年,钢贸融资造假链条大曝光。有媒体披露,钢贸商无钱还债而跑路,同一批货物重复质押,钢贸商与仓储公司联手制造虚假仓单骗取贷款,其中不乏大型企业。 再次,银行常用的关联担保、抵押贷款在特殊阶段的作用。抵押物发生变化主要因为价格变化,如钢、铜价格下降,都会引发钢融资、铜融资风险。另一个人为的原因则是抵押物造假,仓单造假,甚至内外勾结,防不胜防。关联担保作为增信举措,在经济下行期,却成为全行业、全地区崩盘的重要原因。另外,部分银行在授信等环节变相依赖担保公司,形成严重 “路径依赖”。银行认为即使钢贸企业无法还贷,也有担保公司兜底代偿,忽视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性。实际上,第三方担保仅能防范单一事件风险,不能降低系统性风险。一些地区钢贸市场贷款逾八成采取市场内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 目前钢贸信贷泡沫仍未到集中破裂的程度,商业银行应从信贷泡沫中汲取教训,筑牢内控堤坝,坚决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银行今后需摒弃 “利益至上”做法,严格准入标准,完善现有考核激励机制;避免恶性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将贷款三查落到实处,全流程管理掌握授信中每个风险点;不单纯依赖担保公司,要注重自身对信贷模式的创新。 (任 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