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东新区辽宁表业工业园装配厂内,工人们正在加紧装配手表零配件。 (彭晓明 李淑梅 摄)
一个乡镇的活力有多大?镇区人口6万多, 其中近一半是外来人口;镇区内,工业园、商住区、农业带泾渭分明、各成体系;全省小城镇建设评比 “三连冠”,跻身辽宁省42个重点发展园区。这就是辽宁省东港市前阳镇,一个两次荣获全国 “明星镇”的省级开发区。
洼地效应 有人说,前阳是个工业城。小小一个镇,聚集420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企业60多家,年收入381亿元。也有人说,前阳是个商业城。门店、商铺1000多家,大型宾馆、酒店、市场应有尽有,房地产一年开发30万平方米!
时间回到20年前,前阳镇被批准成立了只有一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 “没有先例可循,发展才是硬道理!”曾任前阳开发区常务副主任的于天柱略显激动: “咬定工业强镇目标,真抓实干,一个号子,一以贯之!”
“建厂计划用一年时间,结果提前半年投产。”东港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野荒说,镇里指定一位副镇长专门负责公司外部手续审批,企业建设可谓一路绿灯。几年过去了,工厂发展平稳,新的镇领导仍定期走访解难。在前阳镇,服务不是句口号。
在前阳,还有一个 “怪”现象。前五年,工业企业统计数量在500家以上,现在变成了400多家。“企业虽少了,但税收高了,用工量更大了。”前阳开发区经济局局长周元旦解释说,这是因为企业单体质量提高了,规模企业越来越多,工业总体量是五年前的一倍还多。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形象差的企业,被拒之门外;一些抗风险能力差、附加值低、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企业,被自然淘汰。
在前阳,同行不是冤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上下游企业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了互利共赢。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前阳活力根本引爆点是创造力,是永不枯竭的 “群众首创精神”。对于这一点,镇长于镇东认为: “现在,临近地区来前阳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而本地人的思维方式和择业路子也越来越活。”自主创建黄海稻米品牌的女老板于杰,把地工产品做成 “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家毕铭诗。按照于镇东的说法,这就是 “洼地效应”,活力的重要元素。
民生为大前阳能聚商,更能散财。2013年,本级财政收入4.48亿元,这在丹东地区乡镇中首屈一指,在全省也名列前茅。在两个地方花钱,他们不惜 “血本”。一是民生,二是环境。 “好钢用到刀刃上。”镇党委书记倪志新说,2013年,他们办了51件民生实事,花了2.02亿元,占财政收入近一半。
倪志新手上有一张表,记录了年初承诺的51件民生实事的详细情况。三年投入22亿元,修建镇村路60多公里,拆迁老旧房800多户,连片开发16个商住小区,完成标准化建筑50多万平方米……
“环境整治关系民生。”在倪志新看来,环境既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不仅体现一个地区的形象,重要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不能让新城变成破城。”倪志新一字一顿地说,实现城镇化,通过环境的变化,最终是实现人的改变。
深谋远虑
立足 “工业强镇”,他们深谋远虑勾画了新的蓝图。
201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5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8亿元,城镇人口8万人。
规划25平方公里的新前阳开发区,面积是20年前的25倍。
未来五年,在工业上,围绕东北东部铁路物流集散中心等四大工业园区谋篇布局;在商业上,围绕小商品城等五大专业市场做深做透。投资10亿元,规划30平方公里的“九纵十五横”城镇干线。
“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改善环境和人口素质促进市民化;以科学谋划实现新型城镇建设的现代化。”东港市委书记、前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刘胜军对 “洼地效应”、城镇化有着深层次的理解。“除了自身的内生力,还要借力而为,紧扣丹东地区主体布局,谋求更大发展。”刘胜军说: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前阳地处丹东老城区、新城区及东港市区的中心点上,利用好东北出海新通道、辽宁沿海经济带东端起点的多重优势,必须科学谋划,乘势而上。”
东北亚国际商贸城、佰山木业两个超10亿元项目建设紧锣密鼓;201国道两侧的工业园区,上百家企业星罗棋布,成为连接三个城区的现代工业长廊;东北东部大型铁路编组站全面推进,一个现代物流集聚区呼之欲出…… 一条集约、绿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正在北黄海岸边延伸。(本报记者 李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