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6个公章挡不住冒领”说明了什么?
稿件来源:本报讯
16辆校车实有座位228个,向教育部门申报补贴时,座位数却变成了536个,以此多冒领财政补贴近10万元。沈阳市于洪区相关部门正在对这起冒领财政补贴事件调查追责。记者发现,根据当地规定,每台校车都要经过教育、公安、学校、交通等6个部门盖章审核。然而,6个公章仍然未能阻止造假。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仿佛是 “天方夜谭”,怎么6个部门审核,却还“挡不住”造假,至使国家10万元校车补贴被冒领呢?如果这样的政府部门审查起作用的话,这堂堂正正的6个 “大红公章”又如何不负责任地被盖上了呢?其实,这就是一条 “潜规则”,人们都心知肚明、清清楚楚,就是一个公开的 “弄虚作假”现象,地方上都清楚,都懂得,都想办法这样去做。 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因为这是国家的钱,千方百计拿回地方来就是硬道理。地方政府就是不能公开讲,也会公开支持的。不用说6个部门公章,就是60个公章也照样放行。人们不是有一句顺口溜叫做: “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工作尚且如此,何况是 “要钱”呢。国家的钱总是要下拨的,作为地方政府,自然是恨不得全部要回本地区来,县如此、市如此,省亦如此。 如果说这具有 “中国式”色彩,一点也不过分,多少年来的 “跑部钱进”,不就是 “异曲同工”吗?地方官员的本位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谁也没有为国家考虑的想法和姿态,再加上各部委有如 “刘铁男”类的人物、各地方政府 “想方设法”去争取多拿“国家财政”的钱,顺理成章,人同此心。这也就是6个公章骗10万元的本质内容。那么,为什么地方政府会如此而为呢,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政府官员的 “政绩”使然。由于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各级政府追求GDP增长,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唯GDP主义变成了政绩考核的核心内容。作为为官一任的地方官员,势必会把争取资金作为各项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切为争取资金开绿灯,就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既然如此,各部门如果有争取到资金的机会,政府就会高度配合,不惜弄虚作假,出伪证提供方便。 第二,地方主义的 “思维”作祟。就如同各种各样的地方保护主义一样,一些地方习惯于本位主义思考,忘记了国家这个整体观念,不能站在全局利益上考虑问题,不能从执政党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问题。经常有污染流向 “域外”,假货销往 “外地”,麻烦推给 “别处”的事件发生。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只要有利于本地的事情,政府部门都敢做,而根本不管应不应该做。 第三,私心贪腐的 “利益”驱使。这些年来,在争取项目资金上往往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在争取项目过程中,总伴随有 “腐败”现象发生。一方面,自然需要去争取,地方政府就会全力支持,其中也就包括一些“请客送礼”之类的内容,有的人就利用机会 “假公济私”;另一方面,争取到资金就有了一定的资金支配权,可以通过资金支配权获得个人利益。因此,就有了各种弄虚作假 “原动力”。 总之,在国家资金争取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弄虚作假现象,而在这些弄虚作假现象的背后,应该都存在着“名利”这两个字。有的人为追求政绩,有的人为了金钱,而既然 “弄虚作假”可以给地方官员们带来好处,他们还会在乎那几个 “公章”的价值吗?肯定不会。所以,6个公章骗10万元校车补贴事件,就不是什么 “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而是 “情理之中”的必然。 类似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还得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改革各级政府的工作运行机制,让这些“怪现象”失去其产生的土壤,否则,“校车补贴”骗不了,还会去骗其他“补贴”去,继续在弄虚作假的欺骗中“转圈子”,套取国家资金,中饱私囊,为 “一己之私”所用。 (新 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