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分析,201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会保持稳步增长,市场格局和份额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企业在业务模式和高端市场的探索会继续增多。 (资料图片)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社会责任已经上升为继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之后新一轮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其中,本土化经营是跨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关系到海外业务的成败,还关系到东道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日前发布的《2013中国国际承包商非洲本土化实践调查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快提升社会责任水平、增强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能力,是中国国际承包商实现海外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发展态势良好 打造新优势仍难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在国家 “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市场。报告显示,从2001年到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从24.6亿美元上升到640.5亿美元,增长约26倍;完成营业额从15.2亿美元上升到408.4亿美元,增长约27倍。
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经济发展步履蹒跚,虽然国际工程市场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市场资金瓶颈犹存、竞争不断加剧,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保持良好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完成营业额137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6%,增速上涨4.9个百分点;新签合同额1716.3亿美元,同比增长9.7%,增速与2012年基本持平。
二是业务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对外承包企业承揽项目的方式从传统的分包、施工总承包向更丰富的模式转变,或从承揽单一工程承包项目向运作集区域规划、勘探设计、管理咨询、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项目迈进。
三是打造竞争新优势任务依然艰巨。过去几年中,由于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及国内市场材料价格、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影响,支撑中国企业海外业务快速发展的传统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助力行业长足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还不突出,战略规划、管理水平、人才队伍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不足依然拖累企业发展的脚步。
事实上,在参与全球经济事务过程中,中国国际承包商成为国际承包市场的重要力量。但作为全球市场竞争的新成员,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其中,非洲是中国国际承包商的传统市场,也是中国国际承包商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与非洲可谓休戚与共的 “命运共同体”。但是,中国承包商在非洲的业绩和发展被广泛解读,国际社会和东道国各利益相关方,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 “中国式参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实践和绩效往往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参与当地建设 获得认可度不高 报告指出,非洲国家愈来愈重视外资公司的本土化程度,不仅要求外资公司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还要求尽可能以本土化方式生产,以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据统计,2013年中国在非洲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2000家。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承包商在非洲区域的本土化经营的意识和能力,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开展了 “中国国际承包商非洲本土化实践调查”,向149家中国国际承包商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66份。
根据66份问卷发现,中国国际承包商普遍将非洲作为全球化运营的重要市场,全球市场战略成为中国国际承包商在非洲本土化运营的首要驱动因素。同时,多数中国国际承包商制定了非洲本土化发展战略,并将关注和促进当地发展作为非洲本土化运营的重要目标。
中国国际承包商坚持造福东道国的承诺,一方面,通过投资、开发建设项目,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尽可能采购当地原材料。据悉,大多数中国国际承包商本土化采购率集中于0%~50%,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与当地机构合作,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和发展,积极开展公益事业,支持当地教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扶贫帮困、抢险救灾、造福社区居民,努力将自身融入当地社会。
而且,中国国际承包商普遍将本土化运营视为公司在当地发展的内生动力,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尽可能地雇佣当地员工,目前中国国际承包商本土化员工雇佣率已经达到70%左右。比如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明确员工本土化方针,即在国外的中国员工要培训出最能取代中方的外方员工,一旦发现外方雇员能够胜任工作,就让中方员工离开。
但同时调查发现,中国国际承包商在非洲东道国设立的分公司、办事处或代表处等分设机构,半数没有严格的独立经营权,也没有投资权和承揽项目的资格。在采用当地设计、施工分包服务方面,由于当地分包商的技术、施工能力有限,规模较小,中国国际承包商与本土企业的合作程度比较低,合作仅集中在相对简单的土建和营地建设等工程领域。同时,非洲工会组织要求每年定期为员工增长工资,增长率基本都在15%左右,甚至更高,大多数中国国际承包商难以适应。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国际承包商在促进非洲当地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时间和资源,但当地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中国国际承包商参与社区公益行为具有自发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规划,并习惯于务实,疏于表达。与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方沟通不足,往往做了好事外界不知道,当运营出现失误时,面对外界质疑之声回应不及时,或者提供的信息不充分,给利益相关方造成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承包商社会形象的推广。
根据调查,非洲利益相关方对中国国际承包商参与和促进当地发展的情况总体满意,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满意度较高。但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满意度偏低,表明中国国际承包商在积极主动保护当地环境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业务保持增长 运营本土化可期 据中国对外承包商会分析,2014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会保持稳步增长,市场格局和份额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企业在业务模式和高端市场的探索会继续增多。但风险、竞争等问题会对部分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长期来看,我国企业对中高端业务市场的开拓还会经历考验和波折。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指出,国际市场风险因素上升并呈现多样性是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安全风险仍然没有解除,沙特和卡塔尔的通货膨胀持续,拉美等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这些都是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中国国际承包商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非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均具有不可控性,而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关系到中国国际承包商本土化运营的开展。
实际上,中国国际承包商在开展推进多元化战略的过程中,势必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若企业不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漠视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将会给企业战略的推进以及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品牌和形象。因此,在本土化运营的过程中,中国国际承包商只有坚持 “诚实守信”和 “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本土化经营方向,积极在当地投资兴业,降低发展成本,吸纳当地社会就业,把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国籍的员工融合在一起,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才能找到在国外生存发展的根基,赢得所在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从而建立企业基业长青的坚实基础。
报告建议,中国国际承包商应尝试将日常经营决策交给海外机构,并充分发挥海外机构自主经营的作用;以合资企业的形式进入非洲市场,借助合作伙伴的生产销售网络获得当地的人力、原材料等各类资源以及当地优惠政策,从而适当减少在当地的运营管理风险;在当地增设社会责任或社区关系协调专业部门,专门负责与当地政府、社区居民、环保组织沟通,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诉求。
通过与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当地组织合作,共同培养本土化人才,并有效提升当地员工技术管理水平;尊重本地员工,充分信任和授权,释放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减少人治因素,提供员工发展空间,提升员工归属感;通过开展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当地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完善本地化采购的激励与促进政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规避供应链风险;加强公益活动管理,做到先期科学策划、中期缜密实施、后期全面总结,并能与企业经营紧密结合;加强与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增加信息披露频度,增强社会沟通能力、运营透明度以及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度。(本报记者 孟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