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庆重点支持高成长企业发展
稿件来源:本报讯
当前,安徽省安庆市正处在实施工业腾飞 “2135”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发力阶段,加快发展面临较多政策机遇。安庆市经信委主任张翼日前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今年安庆市经信委将紧紧围绕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开展工作。 “一个中心”是指工业腾飞 “2135”三年行动计划。 “两个基本点”,一点是指抓 “两头”,一头是培育一批10亿~50亿元以上大企业,实行差别化政策,促进大企业从渐变到裂变;另一头是小微企业,把规下企业量做起来,提质提效,着手解决融资难和用工难问题,促进小微企业从量变到质变。另一点是指抓 “中间”,做大做强2000万~5亿元企业和促进5亿元以下项目早完工、早投产。在抓两头促中间的同时,注重产城融合、有进有出,壮大宜城板块实力。在四化建设过程中,结合安庆实际,今年要在“宽带中国”、信息消费城市和智慧城市上有所突破。 综合考虑,今年安庆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80亿元,增长17%;规上企业户数1650户,净增150户,力争200户;实施工业投资15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工业投资750亿元,增长15.6%;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增长13%;完成省 “十二五”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年度实现序时进度;完成工业 “创模”四大任务,推进 “五小”企业关停并转。 重点支持四类企业发展 张翼指出,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深化改革,为企业发展清除政策和制度障碍。按照市政府关于支持工业发展政策一年一版的指示精神,在全面做好对去年政策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融合去年工业激励政策和 “双保”政策,安庆市经信委起草了2014年度 《安庆市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突出小微企业,增加信息化推进、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创模和节能降耗。加快制定退城进园和工业标准化厂房政策。进一步梳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权利能下放的一律下放,审批该减少的务必减少,大力推行网上审批,继续对企业实行 “一对一”政策帮扶。集中整合财政扶持资金,重点支持高成长性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微都市型企业发展。 继续推动两化融合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完成安庆市信息消费城市、智慧城市、 “宽带中国”试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申报工作。促进信息消费和两化融合,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市推行 “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支持嵌入式模块、智能控制系统和工业软件的引进和研发,并积极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等传统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水平。着力推动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发展,力争拿到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市牌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争创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品牌附加值。 让小微企业 “铺天盖地” 强化服务民营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清除限制非公有制发展的隐性规定,对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一视同仁。扎实落实市委、市政府第二批 “千人服务企业”活动,引导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与 “围墙”外对接,享受叠加政策带来的红利。继续采取激励与倒逼措施推进“个转企、企转规、规升强”,壮大市场主体队伍,加快形成全市 “铺天盖地”小微企业格局,推动全市各开发区由企业集群向产业集群发展。放宽准入、降低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高成长性产业拓展发展空间,鼓励民营资本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加强与全国民营500强企业的洽谈合作,对民企合作签约项目进展实施月跟踪、季督查、年考核,积极促进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拓宽小微企业融资平台和融资渠道,从创新商业模式入手,破解民营企业融资 “成本高、风险大”的难题,坚持“批量开发”原则,对各产业链的小微企业进行批量开发、集中融资,降低融资风险和成本;联合融资单位向小微企业提供结算、财富管理、金融知识等全方面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做优做强支柱产业 “引进来、走出去”,支持支柱产业做优、做强。推进石化1000万吨炼油完善工程,加快中安华谊新材料、曙光化工园建设,推动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延伸。支持华茂等大型企业 “走出去、引进来”,向国外释放产能,同时引进优良资本和先进项目;鼓励申洲针织做大做强,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 大力推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带动转型升级。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全市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贯彻实施 “创新安庆”战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鼓励中船安柴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扶持非晶软磁、氰衍生物等产业化实体研究院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推动企业由以生产环节的 “橄榄形”发展模式向以研发、营销两端为主的“哑铃型”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传统优势工业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本报记者 安再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