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东港为工业经济“强筋壮骨”
稿件来源:本报讯
一个曾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几近为零起步的县级市,通过 “培养骨干”、 “壮大集群”、“支持创新”、 “通力扶持”等一系列适实之举,走出了一条为工业经济 “强筋壮骨”的特色之路。 目前,辽宁东港市规模工业企业达220家,居丹东市各县 (区)之首;规模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税金分别占到全市的34.5%、38%、30%。 做“大”四产、两区、七园集群效应凸现 高台起于垒土。工业进步的显绩来源于日常工作扎实、创新的具体举措。近几年来,东港市以强市富民,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晋位升级为目标,把工业骨干企业作为拉动重点园区建设、产业集群发展、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努力推动企业生产上规模、技术上台阶、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再生资源等四大产业为支撑的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四大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989.8亿元。 东港、前阳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东港市整体经济的两只有力后股,始终助推着东港市的经济发展。两个经济开发区企业发展势头不减,项目落地高歌猛进,两区现共有规模企业110家、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企业87户、超亿元企业43户、分别占全市50%、49%和43%。两区的工业经济对全市贡献度超过60%。 工业园区是东港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作为骨干企业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可以帮助资源集约,从而更好地形成集群效应,扩大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目前,201国道沿线7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71.3平方公里,入驻民营规模企业146户,工业产值占到了东港市全市份额的40%以上。 存“优”抓体量,控质量 “工业经济要稳中求进。”东港市经信局局长杜立昶对记者说。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全国经济势头下行的总体趋势,东港市工业经济确实受到了逆风的阻力。面对问题,东港市领导班子思路清晰、成竹在胸,紧抓住 “工业强市”的核心理念,坚持工业经济发展首位意识,狠抓调整、优化结构,扩展规模、多策并举,冲破难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实现了工业经济的整体回暖,并一路向好。去年,东港市圆满完成全年工业发展任务、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保持丹东地区的领先地位。 各地工业项目绝不是 “有菜就装、搭台就唱”,东港各级主管部门严格工业项目落地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坚持深入观察了解,优中选优, “不轻易上项目”成为了每一个乡镇主管工业负责人的目标。 拔“高”抓骨干、创品牌、上技术 创品牌,强技术,一手抓 “面子”,一手补 “里子”。 东港市骨干企业中,东港市电磁线等40户企业被评为辽宁省民营千户明星企业,占丹东地区总数的52%;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25户企业跻身丹东地区百户重点骨干企业行列;51户企业进入丹东地区工业百强行列。其中主管业务收入超5亿元的工业企业11户,占丹东地区总数的44%;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4户,占丹东地区总数的33.3%。大无缝富安铜业以20亿元的主管业务年收入,位居全省民营百强企业的第75位。辽宁广天食品有限公司的广天牌商标获批为国家驰名商标,结束了丹东地区食品行业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历史。 用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走集约之路的题中之义,也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港市的工业企业中已经建起了2个国家级院士工作站,高新技术骨干企业总数达61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76个,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3.7亿元、增加值20亿元。辽宁精化科技有限公司、东港东方高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分别建立了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化科技的“杨木改性”技术、东方高新的“深井油管冷、热轧管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展专利,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群,并最终达到提升产业结构的目标。”如杜立昶所说的,东港市在实施产业升级、打造产业新格局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本报记者 李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