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稀土争端引发的资源贸易思考
稿件来源:本报讯
世界贸易组织日前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 随着各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贸易与环境正越来越变得密不可分。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与冲突也因此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频频出现。WTO作为惟一规范与监管各国贸易政策与做法的国际组织,有义务为这两者找到平衡点,既要依据规则维护申诉国的贸易利益,也要考虑和支持被诉国国内环境保护的诉求。 我国曾经采取以量取胜的出口战略,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自由化的贸易与投资政策也导致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转移进入发展中国家。 今年年初,有关中国的空气污染飘过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的消息引起美国媒体的关注。一些人批评中国造成污染之际,但也有人在反思,美国的消费主义在污染问题上有无过错。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日刊登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的9名科学家发表的研究论文,分析了中国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对区域大气污染和全球污染传输的影响。 该研究计算了2000~2009年与中国的国际贸易相关的经济活动导致的污染物排放,从消费角度分析世界工厂的身份给中国式污染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国际贸易,一个国家消费的产品可以从其他国家进口,由此与生产相关的污染从消费国转移到出口国,改变了全球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该研究认为美国外包给中国的工业污染最多。 “出口美国的排放约占中国出口相关的污染物总排放量的21%。中国22%的一氧化物和17%的黑碳颗粒物排放与出口商品的制造有关。并且,中国出口的相关排放量是中国进口引起的相关排放量的4~6倍。” 无独有偶,法新社近日也表示,美国的消费者应该对来自中国的一些空气污染负责任。据报道,在部分天气情况下,美国加州、俄勒冈州、华盛顿州等地近四分之一的空气污染物最初是在中国被吹上天空的。而中国污染物的排放很多来源于制造用于出口的电视机、玩具、手机和其他产品的工厂。 “我们已经外包了我们的制造业,也外包了很多我们的污染,但其中一些污染被吹回来,跨过太平洋,困扰我们自己。”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参与课题研究的科学家史蒂夫·戴维斯说。 以上研究带来启示是,总量庞大的中国制造的完成,无疑需要耗费世界第一的能源与资源。由此,传统意义上的化工、钢铁、水泥已经不是“三高”产品的全部,中国过量出口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也应列入 “三高”产品范畴。 作为典型 “三高”产品,稀土自2010年开始以出口配额与出口高关税相结合方式被从严限制出口,也引发了政府部门寻租腐败、国内外价差悬殊等一系列问题。稀土与劳动密集型消费品虽然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产品,但其共性都是 “三高”产品。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用配额、出口关税手段来限制消费品出口以遏制西方外包污染不现实,但如以环境税来遏制 “三高”产品出口实现双向制约,无疑更容易操作。 环境税的最大优点是不在容易失控作假的进出口环节征收,而是在难以造假的生产或矿山环节征税。无论稀土矿山企业,还是消费品生产企业,只要生产就要消耗能源,耗费原料和排污,这就为环保部门提供了征收环境税的依据。 贸易与环境之间彼此既相互促进,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兼顾自由贸易的好处与保护环境的需求,是摆在各国以及WTO面前的一道难题。今年两会上,用环境税来适当限制消费品过量出口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WTO规则也明确提出可以根据环境保护对出口进行限制,如果将WTO的此次裁定与西方外包工业污染问题合并处理,环境税的出台应尽早。而在限制出口的同时,加快建立国内的资源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稀有资源。 (刘 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