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显著提高。其中,信息产业、商业分销业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资料图片)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对外投资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日前,第八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姜增伟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虽然中国在年对外投资流量上已经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对外投资存量仍然很小,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开展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重点。
对外投资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企业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层次显著提高,企业海外投资涉及的行业已经从初期的贸易、加工、工程承包、旅游及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到资源开发、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等领域,并向以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领域扩张。其中,信息产业、商业分销业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727.7亿美元,占80.7%,利润再投资174亿美元,占19.3%。
据介绍,中国海外投资未来发展增长空间很大。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股市缩水,资产价格下降,一些国家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国际市场的资金需求旺盛,以及国际社会的合作需求,为中国对外投资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同时,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基础条件,并且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可以避免人民币升值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绕过目标国的贸易壁垒和管制,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而且,中国政府为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简化了审批程序,完善了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出台了对外投资的管理条例。设立了国家对外投资基金和专门的政策性海外投资保险,签订境外投资有关的政府间协定,避免税收摩擦,减轻了企业税负。
姜增伟指出,中国企业在 “走出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世界范围内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国际市场行情变化,以及部分投资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环境,中国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还面临着自身规模小、信息匮乏、融资渠道不畅、国际化经营人才短缺等困难。
海外投资成功率偏低 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出现了重大挫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引擎就是中国海外投资。其中,在对外战略方面,中国要从商品输入大国向商品输出大国迈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 《国家竞争战略》中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一般分为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阶段。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目前正处于投资导向阶段,如何开始迈向创新导向阶段,让中国企业的 “企业国际化”变成“国际化企业”,就必须 “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打造国际化企业和全球品牌。
“走出去”指硬实力,是资金资源的实力体现。当企业有了资本和资源,有了海外市场的需求,就开始寻求海外发展。但创新导向阶段更加需要的是软实力的体现, “走进去”则指的是软实力,是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的成功体现。而 “走上去”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完美结合,是得到所在国政府、社会、企业和人民尊重的体现,是国际化企业追求的至高境界。
根据调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大概是40%,而全球跨国并购的成功概率是25%左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成功概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据德中经济联合会调查,中国国有企业在海外企业并购中更关注原材料与能源领域,而私营企业则活跃于许多不同的领域。对于私营企业而言,海外并购是其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经济高效地实现全球物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并且有助于获得国外的技术与专有知识,以投入到国内市场。但与国有企业相比,私营企业的并购交易额仍然较低,交易量却大幅上升。
实际上,海外并购包括资产的整合、人力的整合、品牌的整合、文化的整合。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要想少呛水、少翻船、少碰壁,在推进企业海外拓展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要有宏观指导,要提高服务水平。银行要拓宽外汇储备运用的渠道和服务,企业要通过市场满足国际化人才、技术和资金需求。
国际化将迎来黄金时代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二十年里,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领域越来越广、步伐越来越快。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将迎来黄金时代。据估算,中国对外投资将保持高速增长,有望在2020年为世界经济贡献超过1万亿美元的对外投资。
中投公司监事长李晓鹏认为,新兴市场在过去十年是全球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为抗击全球金融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年来整体增速放缓,呈现出分化趋势。即那些宏观经济较平衡、以向发达国家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有望受益于发达国家需求上升,增长企稳回升。而那些财政和账户双赤字、依赖外债和出口、通胀高企的新兴经济体,面对美国利率正常化、大宗商品需求下降等外部冲击,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而且,新兴市场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配套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存在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加之许多当地企业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因素增加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难度。
但从中长期来看,李晓鹏仍然看好新兴市场,主要原因:一是人口红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85%,且人口结构年轻,中产阶级快速膨胀,消费潜力巨大,很多行业渗透率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二是改革红利。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快结构调整和内部改革,部分受冲击的新兴经济体正在抓住时机,积极改善经济基本面和投资环境。三是合作红利。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产业互补性高,合作前景广阔,在区域一体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本报记者 孟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