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支撑产业向高端跃升
稿件来源:本报讯
今年两会落幕后,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届全国政协一号提案中,都提出要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中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一号提案更是将创新细化到市场配置科技资源,提出弱化科技评奖,试行 “项目贷款制”,只对转化效益突出的项目进行税收减免和补助等对策举措。尤为重要的是,提案建议构建跨部门的、构建共享的国家科技信息系统,避免科研经费重复分配。基础性、战略性、公共性和前沿性的科技项目则由政府直接投入,建立少量的真正有实力的国家实验室。 国立科研机构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些投资多、风险大,又关乎国家利益的重大、基础、关键和共性研究项目,民间企业大多不愿或无力承担,国立研究机构理应责无旁贷。日本在二战后大力实施 “技术立国”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国立研究机构功不可没。瑞典和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绝大部分国拨科研经费也投向了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 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固然重要,但 “中国制造”迈向 “中国智造”显然不止这一道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 《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指出,中国目前仍是一个技术和知识产权净进口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80%芯片都要靠进口。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322亿美元,连续10年超过石油,长期居各类进口产品之首。此外,80%的发电设备优质大型铸锻件、90%的高挡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近100%的高铁轴承等,都依赖国外进口。 支撑基础仍然薄弱,技术工艺比较落后,创新设计更是缺乏。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和机床等大型加工中心制造技术领域,与世界先进差距为12年;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差距至少有20年; “MadeinChina”享誉全球,但在欧美市场上多被贴上 “Designedby××”这种歧视性标签。而且,创新仍由大公司主导。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了全国总研发投入的45%、新产品开发投入的44%和技术改造投资的70%。民营大企业的研发实力也有很大提升,如华为公司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第一。 时不我待。当前全球经济还在艰难复苏、深刻调整,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中国制造这个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也进入了 “转型换挡”关键期。多年来,各级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方式提振实业、提升产业,虽然 “调结构”的定调更重要、意义更长远,但出台的种种 “稳增长”刺激政策措施更多,毕竟经济低迷和就业下降的影响更大。虽然以往中国为建设 “创新型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资源,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近期挑战仍可能大于机遇。 以往的工业革命以化石燃料及相关技术为基础,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以新能源与互联网技术为特征。信息技术更全面向工业、服务业深层嵌入,制造业和服务业不仅要在产业链上纵向融合,且产品本身的研发、设计、生产、采购、物流、营销等众多环节也需要二、三产业的深入融合。这种融合促使生产方式从大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和分散式就地生产,曾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外包制造更有可能重新回流发达国家。美德等国更是不遗余力,一方面大力进行页岩气等替代能源开采和新能源利用开发,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型制造业、合成生物学、机器人、3D打印和物联网等。这不仅使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制造业高端升级的路径。 笔者以为,中国制造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多管齐下:一是出口和内需并重。将制造的中心逐步转移到满足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上来,开发和制造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将新技术、新工艺大量应用于传统行业,大幅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缓解日益趋紧的要素约束。三是打造品牌。把握产业变迁脉络,继续在中端制造业市场发力,以高质优价的产品取胜。然后稳步打造高端品牌,这才是高附加值的源泉和综合竞争力的砝码。四是保护土壤、空气和水源等发展之本。德国国土的30%是森林,55%用于种植小麦和放牧,只有14%用于工业建设,环境保护良好。中国的工业园区处处开花,城乡十面 “霾”伏,环境污染世人皆知。五是研发储备支撑制造业 “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建立中国制造的禀赋优势。快速成型技术、工业机器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是制造业数字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各国争夺第三次工业革命先发优势的主战场,必须加强政策支持。 必须清醒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中国创新仍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幻想依靠某一点的突破替代全局性的创新。美国和德国之所以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就因为其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自主发展了系列新兴产业。美国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一系列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到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居世界第一。德国在1871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钢铁、化学、电气、内燃机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但美国和德国的棉纺织业、炼铁和煤炭业等大部分 “传统产业”仍落后于英国,这说明在成熟产业上不存在技术追赶的 “机会窗口”,因为英国已经占据了这类产业的技术制高点,落后国家无论怎样追赶,也无法缩小技术与经济差距。 同样,日本以及在20世纪下半叶实现工业化的韩国和芬兰,都是通过新兴产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而那些按照比较优势始终如一地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在依附式发展,陷入 “拉美化”而不能自拔。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于妄自菲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累积了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发达的产业链等诸多优势,不管是单一要素还是要素叠加仍然无人能及。虽然1~2月中国经济开局乏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跌破18%,消费增速跌破12%,出口增速同比下滑1.2%,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我们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殷轶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