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村镇食药协管站 福建永安打破食药监管“短板”
稿件来源:本报讯
“那里就是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食品药品协管站。”指着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人民政府四楼的一角,福建省永安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人表示, “全市15个乡镇和办事处,已设立食品药品协管站15个。基层有了 ‘腿’,监管就能跟上。” 就在几个月前,永安市人民政府召开现场工作会,要求大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罗坊乡是该市最边远的乡村,离城近百公里,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着力将食品药品监管 “重心下移”,向最基层的村组延伸。 食品药品防范意识低 桂仁村一村民老马,在杭州务工11载,去年回乡,却碰到了一桩 “新鲜事”。 老马在外挣了钱,回来为儿子办婚事,却被村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村支部书记紧急叫停,理由是请餐没有报备。 “不可能吧,请客办酒席还要报告?”多方了解后,老马才知道, “聚餐报告备案”已经是罗坊乡的惯例了。 眼下,在罗坊乡,食品药品监管的一些新举措,正在改变着村民的诸多不良习惯。在永安市食品药品监督系统的工作人员看来,这种改变,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以前食品药品监管的机构在城市,着力点也在城市,农村是监管的薄弱环节。该市总面积2941.1平方千米,33万人口,五成是农民,但食品药品监督系统的工作人员只有几十人,监管人员就更少了。一方面是监管力量弱, “盲点”多,另一方面则是农村信息闭塞,食品药品安全意识普遍不强。 “前几年,我们在专项执法整治活动中就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对于过期的食品和药品,显得有些麻木,几乎没有任何防备意识。”永安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吴建明局长说。 尽管早在几年前,该市在全市全面铺开农村药品供应网和药品监督网建设活动,经过多年运行,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建起农村监管安全屏障 自从当上了村里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政府所在地的罗坊村村民小罗的身影,便时常转悠在村里的商户。 “我住在集镇上,每周去一次,主要去看超市、小卖部、饭店的食品是不是过期了。如果过了保质期,我可以要求他们下架或者现场进行处理,店主很配合。”小罗说。 小罗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随时 “关注”全村的大规模请客、办酒席。根据乡、村两级的相关规定,村里3桌以上的聚餐都要提前3天向他报告,填写相关表格,并向乡食品药品监管站报备之外,总会提前一天对聚餐的食品来源进行简单的了解和必要的检查。 在罗坊,像小罗这样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根据村庄大小每村都配备了1~2名。乡食品药品协管站由一名副乡长任负责人,配备专干和监管员。同信息员一道,他们组成了乡村食品药品监管的 “基层堡垒”。 前几年,在乡镇一级,一直没有相关人员和机构,只是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从2009年起,该市政府下文明确将食品药品安全协管站纳入政府的常设机构,配备人员编制,形成了一张 “纵向到底”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确保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 据了解,这张网络运行以来,该乡实现了 “三无” (无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无食品药品上访事件、无拒食品药品执法事件)目标,老百姓拍手称好。 加强基层信息员保障 罗坊乡有11个行政村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都是村里的骨干,有的还兼职村医、计生助理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深得群众的赞许。 34岁的小陈,原本负责计生工作,如今又多了一项新任务担任溪源村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员。去年9月 “上任”后,村里的药店和诊所,便成为小陈经常巡查的地点。他还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对全村的药店和诊所进行了大摸底,建立了台账,从负责人到村医、售药人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全都一一记录。 “现在,村里群众一碰到跟食品药品有关的事,都会第一时间自觉来跟我说。”小陈说。 “乡里每季度培训一次,几乎每个月都要进行食品药品安全检查,我都主动、积极参与,并围绕 ‘五类产品、一个行业’ (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进行认真检查,确保群众的安全。” 如今,永安市设有食安办和监督局,乡镇有协管站,村里还有信息员,食品药品三级监管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乡镇协管站的职能和责任问题还都需进一步明确;基层监管机构的人员、经费等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就永安目前的情况而言,台子是搭起来了,如何唱好戏,充分发挥监管网络的作用,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民心工程。 (杨家璋 鲁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