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产业负面清单” 逼退落后产能
稿件来源:本报讯
日前,上海市经信委以 “负面清单”产业管理模式,出台 《上海市部分行业限制类、淘汰类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其中,新增和提升标准的条目横向比较全国最严,在目录涉及的部分行业中还体现 “一部分行业整体退出、一部分行业分阶段退出、一部分行业将被全面限制”的调整模式。 据透露,首批涉及钢铁、机械、化工等五行业的 《指导目录》实施后,通过差别电价等经济措施,预计节能降耗180万吨标准煤。 行业区域企业 调整三管齐下 “处在非典型性发展和典型性转型阶段的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成为面向未来最迫切、最艰巨、最现实的任务”,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表示,在 “压和减”上下功夫,在 “新和增”上花力气,在 “区域聚焦”上真作为,将成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当前,面对上海的资源和能源环境硬约束,通过调整存量来获取新的发展空间,刻不容缓。 近年来,上海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三管齐下。在行业调整方面,实现部分行业和领域整体退出和产能压缩。其中,平板玻璃、铁合金、电解铝、皮革糅制四个行业在全国率先全部退出;37家污染严重、低产出的砖瓦企业全部关停;外环线内传统纺织印染调整完成;全市18家铅蓄电池企业作了关停调整,目前仅剩一家;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四大工艺关停调整完成四分之一企业 (生产线);水泥企业从24家整合到8家,目前产能800万吨左右,占全国产能不足千分之三;钢铁行业产能正从2500万吨调整到2200万吨;石化行业也启动布局调整,开始向杭州湾北岸化工区集聚。在区域调整方面,共实施12个重点区域的调整专项。 在重点企业调整方面,大刀阔斧淘汰 “三高一低”劣势企业。上海粤海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近50家环保排放不达标及不纳管的印染企业被关停调整;上海华谊集团主动对吴淞、吴泾、桃浦以及外环线内的40多家企业及生产线进行关停和搬迁整合。 与此同时,关系到城市安全运行的危化项目调整也正在加速推进。从2009年至今,上海工业区块外的易燃易爆等危化企业累计关停搬迁390家。减少危化当量270万吨,大大降低了城市安全隐患。 从 “限制发展”到 “限制生存 一大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关停及生产线调整,预示着申城全市重点企业破立并举的调整进入深化期。为进一步加大 “压和减”的力度,上海市经信委编制 《上海市部分行业限制类、淘汰类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以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结构调整。 据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原清海介绍,编制工作采用 “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分批推进”做法,第一批 《指导目录》选定了钢铁、化工、有色、建材、机械 (含锻造、铸造、热处理、电镀工艺)等5个本市重点调整行业,涉及限制类、淘汰类条款共255项,其中65项为本市新增或提升标准。 该目录可谓全国最严产业 “负面清单”。其中,在目录涉及的部分行业中还体现了 “一部分行业整体退出、一部分行业分阶段退出、一部分行业将被全面限制”的调整模式,将会明显加快推动申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同时,目录覆盖重点调整行业,涉及企业多。首批目录涉及的5个重点高载能行业将覆盖18个中类行业,目前这些行业本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500余家,占全市工业能耗的60%左右。初步分析,该目录条款的实施将影响其中500余家企业,涉及产值500亿~700亿元。 目录还对限制类要求由 “限制发展”升级到 “限制生存”。对照国家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其要求是限制企业发展规模,而列入本目录中的限制类,可配套本市差别电价办法的实施,对限制类装置用电量执行每千瓦时0.15元的电费加价,将在很大程度上挤压高载能行业相关企业利润空间,已升级到 “限制生存”。 原清海表示, 《指导目录》将作为指导区县、企业开展化解过剩产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和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的主要依据。 “压减”之中大力发展 “四新” 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至今,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保增长压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坚定有力,7年间,累计完成企业及生产线调整5400多项,平稳分流职工40万人,腾出土地10万亩,节约标准煤780万吨。 7年调整产业项目5400多项,调整产值近千亿元。可以说,没有这个做基础, “十二五”全市节能减排目标,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然而,面对PM2.5的阴霾,在老百姓眼中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很长的路;未来,还应该从思路、方法、决心上加大力度。全力在 “压、减”与 “新、增”结合上做文章、下功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四新”)是上海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已形成一批值得关注的发展领域和颇具活力的企业,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和特点。 首先,是 “从制造到智造”,新技术、新模式推动制造业升级。如ABB、发那科、新松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企业,引领智能制造新趋势;福斐科技、光韵达、通江科技等3D打印企业,改变传统 “制造决定设计”模式;快速发展的再制造企业,推进传统制造向绿色低碳生态方式转变。其次,是 “从制造到 ‘制造+服务’”,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开拓新领域。卫星导航产业依托 “北斗”系统开创导航技术、制造与应用服务融合新领域;生命健康产业推动高端生物医药制造与生命健康服务相结合,如宝藤生物医药科技公司建立中国人群全基因组数据库、医学生物信息与临床信息数据库。再其次,是 “从服务到服务”,跨界融合应用催生服务新形态。互联网金融产业多种模式高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以汇付天下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以点融网、拍拍贷、人人贷为典型的P2P企业,以大智慧、万得资讯、东方财富为代表的金融咨询企业等;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挖掘整合信息资源,推动创新应用;移动互联网融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开创全方位应用服务。 (严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