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呼声日隆 核能源战略期待立法规范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日,湖南桃花江核电项目引来各界关注,先是有媒体爆料 “即将开工”,后有项目建设公司出面予以否认,称“仍在做前期准备”。此事余波未尽,河北又爆出 “正研究沧州核电站项目”。一时间,自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已沉寂数年的核电建设话题,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桃花江项目肯定不会开工,因为根据要求, ‘十二五’期间就不安排新的核电项目建设。”日前,中核工业集团科技委常委张禄庆对记者表示, “近年来,湖南对于核电建设一直比较积极,要做首个内陆核电,对此前期已经投入数十亿元资金,但能不能建,何时能建,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现在可以说,对于核电建设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十分着急。”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筹备组副组长田力说道, “政府层面有环保压力,而企业则是生产经营方面的压力。有企业反映,说建了8套核电生产能力,可是到现在1套也没用上。如果核电再不重启,长此下去恐怕不仅仅是政府企业财力、物力、精力的浪费,更严重的是人才队伍的流失”。 田力呼吁,国家应尽早出台 《原子能法》,从法律层面规范和约束核能开发与利用, “至少不能因为政策以及其他原因而中途停顿,一定要保证核电项目平稳持续建设。” 发令枪迟迟未响 在21世纪头十年,中国核电建设经历了从谷底到巅峰再到谷底过山车般的轮回。尤其是在2005~2010年黄金发展期,由于电荒、产业转型、清洁生产、环保、GDP增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核电建设热浪席卷全国,最多时有十多个省份在同一时间提出了建设核电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在地方政府看来,投资兴建核电可谓一举多得。据了解,根据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比例系数1∶1.5计,以桃花江核电为例,700多亿元的工程投资即可拉动1000多亿元的GDP增长。 税收方面,桃花江规划的4台核电机组建成达产之后,发电量每年将达到380多亿度,如果按国家统一定价计算,大概能创造150亿元左右的收入,给当地可以创造30亿~40亿元效益。而在民生方面,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能改善环境质量。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地方政府对于核电建设情有独钟。 基于核电的种种优势及作用,政府相关部门也曾一度把核电装机规划提高到2020年装机容量达8000万~9000万千瓦。彼时,核电界从业者毫不掩饰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装备制造业更是全面动员,为核电建设腾出空间,并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只等发令枪响。但最终的结果却令业界大失所望,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中国核电建设进入全面停顿状态,装机容量规划腰斩一半。 核电发展希望重燃 “我国已向世界承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2020年将达到15%的目标。如果东部不上煤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那只能是发展核电。”近日,国家能源局规划司副司长何永健在2014年电力规划发展论坛上指出,当前核电在我国能源建设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决不能忽视,它对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能源结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核电的作用不言而喻,关键是我国要有正确的核能观,要充分认识到核能的战略地位,它是人类未来能源发展起主导作用的高新能源。”田力说,“在我看来,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包括最近的一些表态,应该是传递出一些积极信号。” “这两年在中国停建核电项目的同时,俄罗斯、美国以及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放慢核电建设的步伐。他们在国际上表现格外活跃,尤其是俄罗斯最为引人注目,几乎狂揽全部国际核电订单。”田力说, “现在不仅仅是石油贫乏国家,甚至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也都在寻求核能利用的可行性。中国政府高层或许已经注意到这些动态,所以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支持核电发展的观点。” 这恰恰是中国核电界最为期待的一种声音。 理顺国内放眼世界 田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关于核电,很多部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埋怨,职责不清,导致管理混乱。其背后根本原因是没有统一指令,没有法律作为指引,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政府部门没有行使职责的先后顺序,互相推诿,项目审批久拖不决。而业界企业之间则重视自身利益,很难顾全战略全局,这样的话非常不利于行业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谈到 《原子能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赵志祥则指出,《原子能法》是一项重要的母法,它的研究制定将对核电规划以及核安全规划起到约束和引导的作用。据赵志祥介绍,目前由于各方面原因, 《原子能法》虽有牵头单位在进行讨论组织实施,但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大,短时间内难以完成。 赵志祥说, “现在 《原子能法》已经列入人大立法计划,但属于三类,时间上很难保证。人大环资委目前正在考虑先行起草出台 《核安全法》,这个会比 《原子能法》要快一些,操作起来困难也会相应少一些。” “现在都说简政放权,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就需要 《原子能法》,把相关产业、政府部门的责权讲清楚,只有这样核能的利用发展才有更大的空间。”张禄庆说。 据了解,我国提出 《原子能法》已经有些年头,但立法进程十分缓慢。分析其中原因,立法主体错位、概念不明确、事业管理边界不清晰、体制机制多变、责权部门分散等导致了法律久久不能出台。 田力指出,目前在国内政策尚有待确认的大背景下,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应该顺应改变思路,在服务、运营、制造等方面大胆 “走出去”,通过参股、竞标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国际核能核电产业循环链中。 “俄罗斯现在为什么订单多,还不是在我国应用建设得最好。反观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核电技术,为什么我们不能尽早开工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未来核能发展重点,或者说话语权影响力,在于理顺国内、放眼世界”。(本报记者 杨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