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减 京津冀谋求协同发展
稿件来源:本报讯
近日京津冀一体化的经济合作领域,迎来了重要节点。河北承接京津转移5·18洽谈会举行。河北明确推出40个重要平台,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北京也开出了产业发展的 “负面清单”,今年将重点调整退出12个工业污染行业:砖瓦、石灰、石材、沥青防水卷材、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铸造、锻造、电镀、家具、涂料、印染。而这一目标有望在10月实现。 京津地区因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将一批不再具备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外转移,这对于具有内环京津地区优势的河北省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专家表示,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各地协同发展,北京需要做 “减法”,而河北有条件承接这些产业的地区则需要做 “加法”。京津冀三地,是一个区域共同体。未来要对京津冀城市群做一个整体规划,城市群的规划在城市之间的关系在于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功能互补。 河北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近日,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落户河北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该基地将充分发挥在学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校内和相关高校成果到基地孵化、转化,重点打造以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为目标的科技成果孵化创新区。 “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北省引智方式的重大创新。”河北省科技厅厅长王志欣说,孵化基地具有多学科、跨专业、实力强等多重优势,能够带动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到河北,逐步形成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的聚集,最终形成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摆脱资源能源依赖的河北来讲,这种引智方式含金量更高。 在近日举行的河北承接京津转移5·18洽谈会上,河北确定了承接京津功能疏解、产业转移40个重要平台,重点介绍40个重要平台的分布规划、功能定位、产业空间布局等内容。洽谈会还从河北省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角度,综合分析河北省现阶段的基础和提升空间。 据了解,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已经对顶层设计、协同推动、产业对接、城市布局、生态环境、现代交通、市场一体化等方面工作做出明确部署,提出了15大类、63项重点工作。 河北的部署中,在产业对接协作方面主要有高端制造业、农业、教育医疗三大方向。高端制造业,包括高端制造的制造环节、一般制造业整体产业链等,代表项目包括首钢与现代汽车的搬迁,部分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的转移等。 北京清退12个工业行业 北京的确开出了 “负面清单”。“原定于今年年内实现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的目标,有望提前在今年10月底前实现。”在北京市污染企业调整退出工作座谈会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透露,北京市已确定今年重点调整退出12个工业污染行业:砖瓦、石灰、石材、沥青防水卷材、建筑陶瓷、平板玻璃、铸造、锻造、电镀、家具、涂料、印染。 张伯旭表示,实现调整退出目标过程中,主要聚集散、乱、差的中小型工业生产企业聚集区将成为清理重点,这些区域的主要特点是不具备排污基础设施,只能自然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巨大。 企业调整退出,将主要通过拆除污染生产设备、对主要污染生产环节进行停产、变更工商营业执照、注销营业执照、迁出北京等方式,使企业不再具备落后产能生产的能力。 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导企业使用清洁原料、燃料和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实施环保技术改造,淘汰污染工艺和设备等手段,实现全过程清洁生产。全市目前正在制订调整退出资金奖励、环保技改资金奖励等措施,帮助企业降低治污成本。 据了解,今年4月发布的北京PM2.5源解析报告显示,在本地污染来源中,工业生产占比18.1%,仅次于机动车和燃煤污染,仍然是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2013年北京市调整退出工业污染企业288家,关停全部建筑渣土烧结砖生产线,金隅顺发水泥厂、平谷水泥厂实现停产,减少水泥产能150万吨。数据显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工程治理,2013年北京市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分别比上年减少7000吨、4000吨和1.3万吨。 而京企外迁并非输出污染。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与周边多个省区市加强了产业对接。针对外界有关京企外迁是否会输出污染的担忧,张伯旭表示, “所有北京市调整退出的污染企业,绝不能带着污染迁到外地。”据介绍,外迁企业将在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和对接。目前,北京市工业企业已在河北固安、天津宝坻、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多个周边城市展开了产业对接。 位于丰台区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4月中旬宣布将整体搬迁至河北邯郸武安地区,目前搬迁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公司新生产线已落成并进入调试阶段。据悉,这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第一个从北京整体搬迁的央企制造业项目。 做好京津冀顶层设计 河北省内尚缺乏集聚能力和扩散能力强的大城市,尤其是缺乏跨省、跨地区的经济中心大城市,生产要素聚集程度不高,特别是尚未形成对经济有较大拉动力的城市集群。北京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和科技实力,决定了其在相当长时期内对冀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群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因此河北必须对此充分重视、善加利用,由被动承接转变为主动对接,由产业转移为主,转向城市功能构建为主。避免各个地区各行其是,造成无序和生态破坏;要从全面发展转变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各地协同发展,北京需要做 ‘减法’,而河北有条件承接这些产业的地区则需要做 ‘加法’。”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京津冀三地,是一个区域共同体,北京、天津面积小,是典型的城市形态;河北面积大,是一个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有区域的支撑,区域的发展要靠城市的带动。未来要对京津冀城市群做一个整体规划,城市之间的关系在于城市之间的合作和功能互补。 在京津冀区域,推进协调发展,首先要把协调机构建立起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建议,国家建立京津冀协调发展委员会,由国家领导人出面担任这个领导委员会的主任,来统筹协调这方面的工作。 当年东京为了解决其城市病,在1956年发布了 《首都圈整备法》,成立了 “首都圈整备委员会”,1958年编制了第一次首都圈建设规划,之后几次提出规划不断推进。现在经过50年的治理,东京已经成为都心、副都心、郊区卫星城、临县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体系。 京津冀地区有两个直辖市、一个省。在北京这个行政区范围内,有着众多的政府部门、中央单位、中央企业、中央军委单位,以及下属的大学、医院、科研机构。 赵弘认为: “在这个多主体、规格高、利益诉求复杂、协调难度很大的区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推进起来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本报记者 孙郁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