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 安徽食品行业效益提升
稿件来源:本报讯
中国工业报记者日前在安徽省经信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食品行业是安徽省基础行业之一,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子行业。 安徽食品行业现状 2013年,在国内市场消费旺盛和国际市场需求回升推动下,安徽省食品行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37.45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工业增加值997.37亿元,同比增长11.2%。2013年,安徽省食品行业多数产品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大米增速11.3%、乳制品增速17.1%、速冻米面食品增速217.9%,食品添加剂增速29.2%,小麦粉增速3.1%。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行业实现利润194.67亿元,同比增长10.7%。 农副食品加工业。2013年,全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数达1486个,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9.27亿元,同比增长13.6%,累计利润总额109.87亿元,同比增长10.1%。主要产品包括:大米、小麦粉、饲料、鲜及冷藏肉、冷冻水产品等,2013年产量分别达到1577万吨、1370万吨、733万吨、90万吨、9万吨。重点企业包括安徽家乐米业、安徽宝迪肉类食品、安徽省福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皖王面粉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森淼 (集团)肉禽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正大源饲料集团有限公司等。 食品制造业。2013年,全省食品制造业企业数达324个,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8.09亿元,同比增长18.5%,累计利润总额31.27亿元,同比增长33.7%,主要产品包括:方便面、糖果、罐头、乳制品、食品添加剂等,2013年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4.1万吨、48万吨、94万吨、6.7万吨。重点企业包括合肥华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同福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蒙牛乳业 (马鞍山)有限公司、合肥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新锦丰企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013年,全省食品制造业企业数达281个,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0.09亿元,同比增长18.1%,累计利润总额53.52亿元,同比增长2.1%。主要产品包括白酒、啤酒、软饮料、包装饮用水、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精制茶等,2013年产量分别达40万吨、164万吨、234万吨、102万吨、8.5万吨、22万吨。重点企业包括安徽古井贡酒有限公司、安徽口子酒业有限公司、合肥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合肥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合肥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今麦郎饮品 (天长)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 安徽食品行业面临瓶颈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加工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特别是绿色、有机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徽省食品行业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行业发展将面临很多机遇。但同时由于安徽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全行业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发展总体水平不高。2013年,安徽省食品行业产值3804.77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3%,另外安徽省食品行业在规模、结构和运行效果方面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是新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如肉奶、果蔬、水产等食品加工明显落后,安徽省肉类加工量仅是山东的1/2,乳制品是山东的1/13,省外加工产品已基本主导安徽省市场。二是安徽省食品行业深加工水平较低。安徽省食品行业转化率低,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20%左右,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产品加工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要落后15~20年。三是行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食品行业科技进步率仅为35%,企业技术创新处于较低水平,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突破不大,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这些都表明安徽省食品行业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安徽食品行业发展策略 对于加快安徽省食品行业发展速度的建议,专业人士认为:第一是大力促进农产品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通过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结合安徽特色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龙头企业建设深加工基地,培育一批超10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 第二是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通过技术改造、产学研结合和清洁生产等途径,大力发展包装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信息工程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条。 第三是加强食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应用,从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的全过程开展信息化流程改造。加快食品溯源体系建设,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第四是在食品行业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结合地方特色、采取政策扶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等,帮助其做大做强。 第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立足各地资源、制订优惠政策和招商措施,吸引东部发达地区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安徽省,打造一批安徽特色食品产业集群。(本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潘峰 陈志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