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欠火候
稿件来源:本报讯
从2008年前后的火爆,到2011年前后的低谷,再到今年从中央到地方的集体发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着实走出了一波过山车行情。 这种走势在市场经济中,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市场火热程度的大起大落,则从另外一个层面反映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制还尚未健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制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每每人们谈到新能源问题,又总会绕回到这个问题,这说明我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制目前依然是没有什么改变。虽然新能源汽车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但政策理想和市场现实之间往往存在落差。 对于目前这一轮的新能源刺激政策,无论是业内和业外人士都提出了一些意见。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告诉记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个机制,而不是某一位领导说什么,部委、地方政府和企业就一哄而上。资本市场对于国家领导人的表态的追逐有很强的炒作性质。这无可厚非,但是从国家发展来说,要有机制,决策才会有科学性。 “政策的制定,要看符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现在中国的一些汽车发展政策,很多都亟需清理。比如限行限购政策,本意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但是由于百姓得到车牌很不容易,于是放弃了小型、低价汽车,转而购买大排量的车型,最后的结果是有利于国外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政策也是如此,本意是为了鼓励自主品牌汽车,最后却反倒对国外汽车品牌有利。”王小广说。 客观来说,在新能源领域,汽车行业的发展不如其他行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如今,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对中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反倾销调查,这说明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能够冲击到当地的产业,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却很不理想。政策的出台鼓励了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却没有对自主品牌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反思。”王小广说。 尽管汽车行业的很多人并不认同王小广的观点,但事实证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确实是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没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愿望。 近年来,宝马、奔驰、日产、通用、丰田等跨国巨头纷纷发布了自己的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推进时间表,从他们的计划可看出,从2011年年底起,这些外资品牌旗下的成熟新能源汽车产品就开始陆续大规模地登陆中国市场。 正因如此,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定义为 “起步不晚、发展不慢、基础不牢、差距存在”。 中国已经出台或准备出台的这些政策并非如外界所批评的那样 “没有作用”,毕竟这些政策的针对性更强了,只不过总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与业外人士相比,汽车行业人士对这些政策关注最多的是实施细则。 新政策的出台,不会很快就显示出效果。毕竟新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到很多部门,需要协调很多关系,而且还要照顾地方政府的利益,要看地方的政策能不能够匹配得上。那些没有被纳入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范围的地方,能否获得补贴,都还是未知。另外,工信部要清理地方保护政策的消息公布后,还没有一个地方政府对这个消息做出回应,也就是说不知道地方政府是否会支持。 国内某新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信部等部委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在中间环节缺少落实,或者在落实上打折扣,到企业层面就更难获得执行。 “比如说财政补贴,地方政府出了补贴,当然是为了繁荣地方经济。换位思考一下,把这些补给当地企业,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国家还应该整体考虑新能源汽车补贴资金的来源问题。既然要地方政府出钱,就避免不了地方保护的存在。 另外,企业也十分关注北京市出台的 《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自用充电设施建设管理细则》,该 《细则》虽然规定了小区物业要协助和支持,但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建设充电设施要占用公共用地,而小区内的公共用地归业主共同所有,小区物业又受雇于业主委员会。所以,让小区物业提供支持,是缺乏实际操作意义的。而且小区物业也可以安全因素为由推脱。因此,充电桩进小区,没有那么简单。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些制度作保证。制度要规定中央部委做什么,地方政府做什么,短期和长期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等等,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互相冲突,让事情的发展南辕北辙。 (周庆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