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发精机瞄准航空装备市场
稿件来源:本报讯
7月22日,日发精机 (002520)发布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 (草案),拟以招募资金余额及自筹资金收购意大利MCM公司80%的股权。这是继5月12日,日发精机发布定增预案,宣布公司将收购意大利MCM公司消息后的最新动态。 这无疑是在过去一波机床行业企业海外并购热潮后的又一次延续。 那么,浙江日发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日发精机”)此次作为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否仍是技术获得的一种手段? 开发新领地 据介绍, 自2000年成立起,这家位于浙江省绍兴新昌的企业用了十几年时间成为国内一家能够同时生产立式数控车床、卧式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和落地式镗铣床的综合数控机床制造企业,成功打入国内普及型数控机床前五强,并于2010年12月完成上市。 虽然日发精机的产品线拉的很长,但据公司董秘李燕介绍,公司一开始就把战略重点定位在细分市场,目前两大块业务主要是汽车轮毂和轴承行业的自动化系统。 她认为,专注于细分市场让公司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同时由于数控机床的市场足够大,提升空间也很多,可以在保证公司正常运作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技术,把精度和稳定性做到更好。 但由于近年来受世界机床消费连续下滑、机床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包括华东数控、沈阳机床、昆明机床在内的机床制造商盈利能力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数据显示,华东数控2012年、2013年亏损额分别达0.99亿元及1.73亿元;昆明机床2013年情况有所好转,从2012年亏损0.73亿元到去年实现净利润744万元。 日发精机也未能幸免。公司201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2.35万元,相比2012年6764.6万元下降87.84%。 对于在此困难时期,公司仍大手笔进行海外并购的行为,部分行业人士并不看好。毕竟有一种观点是,在春天来临之际,首当其中的是先活下来,接下来才是谋求发展。 但对于外界对公司业绩的评价,李燕表示,与纵向比较下滑是肯定的,但大环境就是如此,短期想要再现过去的辉煌不切实际,因为,这几年是行业的一个低谷期。而日发精机的业绩相比同行还算坚挺,至少保持了盈利,而这靠的就是对细分领域的专注和对客户需求的迎合。 但没有谁能肯定市场何时能强力反弹,作为企业在大蛋糕变小之际,要保持并且变强的办法就是掠夺他人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利润相对比较充分的中高端机床市场,而这需要的是有高性价比的产品,企业整体实力的增强。 为此,日发精机出手收购MCM,瞄准的就是下一个细分市场——航空领域。 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实际上,在接触意大利MCM之前,日发精机就一直在寻求合适的海外收购目标,而无疑他们认为MCM是最合适的对象。 李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公司的考察队伍去过意大利3次。包括考察总部和工厂,考察他们的客户,大家一致认为收购MCM更适合公司的战略目标,并最终确定了收购的意向。 据日发精机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显示,意大利MCM公司专注于机床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客户群主要分布于航空航天、汽车、能源、风电等产业。 因此在并购MCM后,公司可以初步完成在航空产业的布局,打造航空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实际上,日发精机对航空领域的布局在2012年便已开始。依据便是其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的蜂窝加工设备,日发精机开启了航空装备领域发展的起点。2013年10月,蜂窝加工设备——五轴桥式龙门加工中心正式投入市场;2014年3月,浙江日发航空数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日发精机正式进军飞机装配的装备行业。 如果本次收购MCM公司成功,日发精机这家位于浙江绍兴的机床企业将可以利用MCM在海外的航空企业客户资源,加速企业占领航空制造业市场份额。 据悉,MCM公司主要致力于高端数控机床,包括大型加工中心、重型机床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客户分布领域广泛,尤以航空业为主,包括空客、奥古斯塔韦斯特兰直升机 (全球第二大直升机厂家)、法拉利、戴姆勒、阿尔斯通,以及一些军工方面的武器厂家。2012~2013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09亿元和4.4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0.67万元和370.75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 收购完成后,日发精机将吸收MCM公司现有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与多年积累的技术资源,并以意大利为据点,从整个欧洲招募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公司研发能力。与此同时,该公司将借助先进经验与技术,发展公司航空战略,为抢占航空航天装配领域的数字化成套装备市场提前布局。 而日发精机方面也表示,收购MCM公司后,将有利于公司进军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提高机床的研发能力与工艺技术水平,获得全球知名高端客户,提升品牌的国际形象,增强公司在世界机床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难以遮掩的缺憾 如此,看来日发精机此次并购看中的还是对方的技术、品牌、研发能力和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而这也侧面反映了我国重型机床行业核心技术的薄弱或缺失。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够已严重制约行业发展。因此,我国重型机床行业虽已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中高档重型、超重型机床的需求,但还没有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 “世界知名品牌”企业,这与我国重型机床行业长期缺乏自主创新,缺乏对基础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有很大关系。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重型机床分会副秘书长彭鄂认为,我国中高档重型机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主要体现在机床可靠性、稳定性不高,整体机床制造工艺水平与质量有欠缺,核心运行部件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不足等方面,这已成为国产重型机床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在重型机床行业内,产能结构失衡,供需矛盾也非常突出。由于过去一段时期内,重型机床市场快速发展,使得原不生产重型机床的企业或其他投资商纷纷进入该领域,所产出的产品基本涵盖了重型机床产品的所有门类和品种,但绝大部分为通用型和中低端产品,而国内重点用户领域所需的高档数控重型机床和服务,尤其是面向高端细分市场的专业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而不得不依赖进口。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重型机床企业至今仍存在着“重硬轻软”的问题,即 “重技改、轻工艺,重设计、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同时,在行业中还缺乏原始创新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产业技术工人,缺乏追求完美制造品质的企业文化。 毕竟除了个别品种外,机床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其 “专”、“精”、 “特”特征非常明显,因此必须把精力放在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并因此以占领高端专业细分市场。而全面提高中高档重型机床的可靠性、稳定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研发、试验、设计、制造、装配、外购配套件、材料、服务、用户等企业内外的众多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实仍是机床企业工作的重点,毕竟 “慢工出细活”,而德国制造给出的启示更是表明做机床切忌急功近利,浮躁之风。(本报记者 杨红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