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
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与工人专家杨建华在大师工作室启动仪式上合影留念
杨建华与工友在一起
杨建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启动仪式
时下,中央电视台 《大国重器》一时风靡全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第二集 “国之砝码”中,有一个工人眼含热泪,质朴的话语表达了对工业企业的热爱,表达了产业工人对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情怀。他叫杨建华,全国劳动模范,沈鼓首席工人专家。为了让像杨建华这样的金蓝领在企业中绽放风采,传递给青年技术工人更多热量,沈鼓集团组织了一批技艺高超的技术工人、专家,成立了 “杨建华技能大师工作室”。
据悉, “十二五”期间,沈鼓集团在国家重大装备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这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产品研发、设计等攻关任务,同时还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攻关与创新。为进一步搭建一个为高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攻关、技能交流以及带徒传艺的平台,为进一步让民族工业精神在技术工人中间得以传承,沈鼓集团以杨建华命名,成立了 “杨建华技能大师工作室”。
本报特约记者,走进金蓝领之家,走进沈鼓集团,进行了专访。采访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技术工人培养 民族工业精神传承 中国工业报:大师工作室建立的初衷是什么呢?
苏永强:沈鼓集团被誉为 “国家砝码”,一直秉承 “不仅创造出一流产品,还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的理念。首先,要通过 “大师工作室”把杨建华的本事有效地挖掘,使其自身用一辈子积累的宝贵经验,继续为沈鼓做贡献。其次, “大师工作室”要成为一个 “孵化器”。沈鼓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也是我们为工人铸就一条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从初级工开始,中级工、高级工、工人技师、工人专家,沈鼓有着详尽的人才建设规划,并为员工量身定制了职业生涯规划,杨建华目前是集团内的首席工人专家。我们清醒地看到这是沈鼓发展的需要。再其次,杨建华是集团杰出工人的代表,我们有着诸多高超技艺的技师、专家,这些同志都应该说是身经百战,也都为沈鼓奉献了一辈子,为沈鼓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期待着他们和杨建华一起再为企业 “孵化出”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上,有着中国传统 “匠人”最优秀的品质,有着为中国装备制造业贡献力量的宏伟志向,企业不仅要为装备制造业锻炼出一支技艺超群的钢铁之师,更要将矢志不移的民族工业精神传承下去。
中国工业报:成立大师工作室时,您对他们给予了哪些希望?
苏永强:我是这样说的,面对员工成长成才,我们集团领导班子就要铺就一条路,我们甘当阶梯。而今天你们就要肩负起担当阶梯的重任,集团赋予你们的责任,这是历史的重任。你们不仅技能过硬而且思想素质更过硬,尤其是你们的为人、你们的行事风格、你们的传统作风也应该在我们年轻人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对他们说,你们是培训师,将来我们要从社会上聘来一批高技术人员, (不仅对他们)甚至我们要对很多工人方面的专家进行鉴定,将来我们要聘请你们作为导师,杨建华还要继续担任技师协会会长,要发挥技师协会的作用,每年取得的成果,给企业创造效益后,我们会权衡,并给予奖励。所以我说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全体的一线工人带个好头,只要你在岗位上能够成才,能够给沈鼓做贡献,作为集团将给予你们回报。
我鼓励他们成立了 “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定要扎实干好,创造一切条件,发挥聪明才智。沈鼓深刻体会到,在一线生产工人这个层面,有些小改革、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工艺方法的改进,有时候比工程技术人员还要聪明、办法经验还要多。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可以放手去实现价值,沈鼓的崭新篇章将由他们来铺就,也期待他们为沈鼓再立新功。
“十二五”期间,沈鼓集团在国家重大装备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产品研发与攻关,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攻关与创新。我想,培养一流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工人,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采访沈鼓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磊
关键词:人才机制 五大功能 中国工业报:杨建华大师工作室,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来培养青工生力军呢?或者说,具体在企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功能呢?
王磊: “大师工作室”是企业“金蓝领的摇篮”。顾名思义,我们是要让人才培养形成机制,培养出更多的产业技术工人,并且有传承性。这样让员工增长了才干,同时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期待,有动力,有一个提升的渠道。对于技术大师而言,他们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形成多赢局面,促进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杨建华大师工作室承担起培养、培训职责。大师工作室的专家每年结合本职工作的特点,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要,制定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并实施培训。我们发挥工作室专家的作用,组织高技能人才解决产品方面的技术革新、疑难技术问题攻关。此外,我们定期进行工作室内、外的沟通交流,不断提升工作室内技能专家的技术水平;大师工作室不仅仅是开堂授课,更是交流的平台。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工作室大师的工作经验和培训内容不断总结、归纳,将其经验转化为实用性的授课大纲及教材,真正将其工作成果进行转化。在企业开展的技能工人三优评选、定岗、定级以及有经验工人招聘考核等工作中,为评选提供标准。这样将 “大师工作室”的内容与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育成结合。
采访大师工作室工人专家杨建华关键词:蓝领的摇篮 产业工人情结 “中国梦” 中国工业报:您觉得 “大师工作室”给您带来什么变化?
杨建华: “大师工作室”对于我们企业的这些专家来说,如何适应 “一线工人”与“老师”这个角色的转变也是一个考验。采用实践、多媒体授课等多种形式,除了自己能操作,还要转化成最准确,最容易理解的语言,让青年技术工人接受,这对我们个人素质的提升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企业领导为我们提供了平台,并不断给我们打气、鼓劲儿,这样,我们才更有底气。作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特别是在沈鼓这样一个民族情结浓厚的企业里,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我们这身手艺传下去,留给我们奋斗了一辈子的企业。说实现 “中国梦”,我们的力量可能太过渺小,但我们把自己的这点光热融入到沈鼓梦中,祝愿我们的国家更繁荣,贡献这点微薄之力我们义不容辞。
采访大师工作室技师邵培仁关键词:荣誉 肯定 中国工业报:您对成立 “大师工作室”怎么看? 邵培仁: “大师工作室”不仅是个培训的平台,更是在企业中为我们工人树立的标杆。是对技师专家在荣誉上的肯定,成为许多青年员工奋斗的方向。
采访大师工作室技师李喜涛
关键词:责任 希望
中国工业报:您对 “技能大师工作室”怎么看?
李喜涛:我是一名焊工,俗话说是“耍手艺人”。咱工人原来就知道朴朴实实地干活。 “手巧不如家什妙”,企业有着高精尖的设备,并对我们不断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企业给予我们很好的平台,给予我们良好的待遇,我现在感觉特别知足,在企业干了这么多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企业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学成之后,更要将我们的所学、所积累的经验、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员工,这是我们的责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在的青年人接受新鲜事物快,脑袋比较灵活,我相信经过“大师工作室”这个熔炉里淬淬火,青年员工进步一定特别快,这就是我们企业未来的希望。
采访大师工作室技师张奎尧关键词:实战练兵
中国工业报: “大师工作室”是简单的带徒弟吗?您打算怎么进行教学?
张奎尧:工作室的建立无论对于我们这些老工人来说,还是青年技术工人来说,都是有利的。大师工作室不是带徒弟,除了教授基础操作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丰富的操作经验。这对从职业学校走出来的学生来说,是特别好的 “磨刀练兵”的机会,会让他们学到与书本上更生动、更活泼的知识。
采访大师工作室技师李绍阳关键词:敢冲锋 勇奉献
中国工业报:您对成立 “大师工作室”怎么看?
李绍阳:成立 “大师工作室”,虽然是以工人专家杨建华的名字命名的,但是我想这只是个符号。有企业强大的支持以及所有工人技师、专家们的努力,才可以实现。成立 “大师工作室”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企业要发展,不仅需要具有博士、硕士这样的高科技学术型创新人才,同时更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聪明才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冲锋的战士,这样企业才能前进和发展,一线工人是企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撑。我们的企业又被誉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蓝领技术工人的摇篮,我想 “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一定会锦上添花的。
采访青年工人钱首先关键词:机会 取经 中国工业报: “技能大师工作室”对青年技术工人而言,你觉得有什么意义?
钱首先:这是给咱们青年技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大师工作室”和咱车间原来建立的 “技能道场”相结合,就相当于咱报了 “速成班”。师傅们的经验,咱们能用较短的时间掌握,而且多个有名的师傅同时授课,这是平时想得都得不到的。同时咱也觉得企业对咱的职业规划特别关心,让咱们干起来更有劲儿,也想像师傅们一样,成为骄傲的金色蓝领。我们这些80后,在工作中可能与以前的师傅们比更看重价值和前景。企业为我们做好了职业规划,为我们铺就了迅速成才的渠道,咱有信心将师傅们的技艺传承下去,将 “匠人”文化传承下去,将咱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杨建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是新时期塑造产业工人群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产业工人技能传承与人才育成相结合的重要探索。这样的方式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装备制造领域而言,都值得推崇和借鉴。 (本报特约记者 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