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
稿件来源:本报讯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安徽蚌埠市坚持 “工业强市”核心战略不动摇,紧盯目标任务,大力实施 “5116”产业振兴工程,集中精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就下半年蚌埠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蚌埠市经信委主任吴永彬。 吴永彬说,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蚌埠市加快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攻坚之年。上半年,蚌埠经济运行实现 “双进双高”, “双进”即总量和增速双进位, “双高”即中小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双双高于全部工业;工业发展实现 “双增双减”, “双增”即工业投入和产出双增长, “双减”即行政审批项目和企业负担双减少;结构调整实现 “双转双升”, “双转”即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取得新进展, “双升”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信息化水平双提升;企业发展实现 “双促双优”, “双促”即促进龙头企业培育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双优”即全面优化要素保障和服务企业机制。 在谈到蚌埠市下一步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时吴永彬说,从外部看,当前工业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从内部看,影响蚌埠工业长远发展的工业投资、工业用地、企业纳规等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进一步提升工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实力和支撑作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定推进 “工业强市”战略 坚定推进 “工业强市”核心战略。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顺应 “四化同步”发展趋势,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强对 “个转企”工作引导,大力实施 “雏鹰工程”,加快中小企业 “小升规”成长步伐。继续加大对 “专精特新”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细分市场的小巨人。选择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支持上市、兼并重组、联合联盟等方式,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化工企业做强做大。 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措施,推进行政审批权改革,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切实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拉动工业振兴和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民企合作,促进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同时,依托现有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优势,狠抓重点工业项目谋划建设,激活和扩大工业建设投资,以有效投入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以 “363”城市发展框架为引领,加快城区存量企业退市进园,加大中小企业产业园和特色园区建设力度,积极创建玉器加工、动漫设计等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全力打造千亿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改造提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 “1531”产业体系,推进全市工业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国家对大城市功能疏解的机遇,加大对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力度,结合蚌埠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研究产业招商路线图,实现对口承接、科学承接。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落实 “4+2”的工作措施。 “4”即:一是抓技术改造。实施强企、强基、强龙、强区“四强”工程,狠抓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早实施、早竣工、早见效。二是抓技术创新。发挥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硅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玻璃设计院、41所、214所等大院大所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三是抓标准制定。促进优势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国家标准。四是抓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创牌造舰,培育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美誉度。 “2”即抓好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完善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工作作风,注意倾听企业对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打造 “企业亲人”服务品牌。以开展企业服务拓展年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推动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充分发挥 “企业融资新干线”服务平台作用,形成金融、产业合力。落实与中证资本市场战略合作措施,引导企业在私募市场事项融资。摸排并积极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企业在 “新三板”上市,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本报记者 安再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