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卡特彼勒之道系列报道④ 强企业必造强供应链
所谓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
“苹果教父”乔布斯每次出席新品发布活动时都以各种形式扮酷,毕竟他身在与时尚紧密联系的IT消费行业。而在人们的思维习惯里,那些生产干硬活儿的 “大家伙”的制造商们,总归是要严肃些吧。 如果不是有幸拜读 《卡特彼勒之道》一书,很难相信这一幕会发生在像卡特彼勒这样一个从事传统行业的跨国公司里: 2000年12月19日,卡特彼勒的高管们聚集在公司总部皮奥里亚开会,其主题为六西格玛。伴随着会议室响起的阵阵锣声,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格兰·巴顿,身着跆拳道黑带道服踏进会议室,身后还有三位衣着相似的人随行。第一位黑带大师劈断了一块一英寸厚的硬木板,称这代表着卡特彼勒的产品质量实现突破。第二位咆哮着劈断了同样厚度的木板,称这代表着卡特彼勒将成功削减成本。第三位用手肘将一摞三层厚的木板劈得粉碎,据公司称将突破年营业收入200亿美元的瓶颈。 不过,卡特彼勒颇有娱乐噱头的“功夫秀”背后,的确在炼就推动业务增长的真功夫。在这场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会之后,卡特彼勒启动了六西格玛计划,不到一年时间里培训了700多位六西格玛黑带大师,再次对公司进行彻底而全面的改造。并且,按照卡特彼勒的一贯做法,这次六西格玛计划也同时推广到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供应商和代理商中间。 书中披露,卡特彼勒鼓励很多供应商 (也有一些情况是施压给供应商)施行六西格玛标准,甚至有时卡特彼勒会主动向他们提供六西格玛培训。在格兰·巴顿提出号召后的第一年,100家美国、欧洲的供应商启用了六西格玛标准。此后不久,又有100家供应商加入了这一行列。最终,共有1600余位来自卡特彼勒供应商的员工接受了六西格玛培训。 卡特彼勒在中国也同样严格实施六西格玛计划。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中国区董事长陈其华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说: “我们有十几个六西格玛的黑带大师帮助60多个本地供应商推动精益生产和价值流转换。他们和供应商团队一起深入现场,从各个细节入手,逐步走向卓越制造。” 在业界,卡特彼勒与代理商的齐心协力为人所称道,而其与供应商之间的水乳交融同样具有独特而难以模仿的特性。在徐州巴特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巴特)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卡特彼勒与供应商这种亲密关系的印记。 作为卡特彼勒在中国最早的一家本土供应商,巴特在2004年就引入并推广六西格玛。2007年,巴特又引进运用卡特彼勒供应商考核体系。两年之后,巴特获得卡特彼勒公司全球优秀供应商铜牌认证,这意味着,巴特在成为卡特彼勒中国区供应商近10年之后,开始取得了为卡特彼勒全球供货的认可。其后,他们又晋级为卡特彼勒银牌供应商,并且在2012年跟随卡特彼勒到泰国建厂。 这印证了陈其华的那句话: “通过六西格玛推广和培训,以及实施卡特彼勒精益生产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成功打造了供应商体系,使得他们不仅有资质和能力给卡特彼勒中国供货,而且可以给卡特彼勒全球体系配套。” 为了延续与供应商之间协同合作的关系,卡特彼勒比业界想象得走得更远。 《卡特彼勒之道》一书中披露,在“大萧条”时期,卡特彼勒密切关注其最主要的供应商,确保他们不会被淘汰。2010年,公司甚至知会几家钢铁供应商,称即使卡特彼勒的销售额没有明显增长,也会向他们采购两倍以上的钢铁。2009~2010年,卡特彼勒对近500家供应商进行调研,确认他们能否在卡特彼勒增加订单时迅速扩大产出。此外,卡特彼勒还对有些供应商给予明确的订单承诺,以帮助他们能够具备一些条件获得融资。 业界不少人士有这样的疑问,像卡特彼勒这样年营业收入在500亿美元以上的五百强公司,为什么一直没有做出打造自有全套供应链的举动?书中为读者分析了其中原因:第一,卡特彼勒可能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像其供应商一样做得那么好;第二,生产如此众多的零部件可能会分散卡特彼勒生产核心产品的精力;第三,某种程度上来说,卡特彼勒可以使其供应商分摊相关原材料的风险;第四,倘若卡特彼勒真的实现零部件自给自足,那么实际上它将走上零部件单一供应的道路,而卡特彼勒为保持其决策的灵活性,一直极力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 一位供应商曾经这样问陈其华:“卡特彼勒帮助供应商升级和发展,而一些供应商也给你们的竞争对手配套,你们是否担心这会间接帮助提高竞争对手的水平?”陈其华的回答是, “如果我们通过打造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提高整个供应商的生产运营水平,对行业产生贡献,这是一件好事!促进行业效益的提高,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行业领先者,卡特彼勒非常愿意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 (中国工业报记者 严曼青)
点 评 近20年,卡特彼勒在中国的本地供应商的数量从5家增加到300多家。这些被视为 “扩展企业”的供应商通过逐步引入卡特彼勒精益生产体系以及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理念、持续改进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不少企业成为品质一流的工程机械配套件供应商,有的已经登上世界工程机械舞台。 供应商资金链断裂、供应链腐败的新闻都曾见诸报端。企业需要借鉴的是,不管是后端的代理商还是前端的供应商,好的合作模式都基于谋求共同发展的理念,而不是让供应商在经济起伏不定的形势下承担了过多的经营、道德乃至法律风险。 (中国工业报记者 徐向阳) (此系列报道①至③分别见本报8月27日B1版、9月10日B4版、9月17日B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