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作专题讲座 上海加快对接《中国制造2025》
上海领导干部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日前在上海市委党校开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作专题辅导报告。上海市市长杨雄作开班动员。 深化部市合作 在作题为 《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辅导报告时,苗圩结合生动鲜活的案例,从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准确把握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推动落实 《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工作等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苗圩指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但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仍然明显。 《中国制造2025》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我们要把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任务,把两化深度融合贯穿制造强国建设始终,把强化基础能力作为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贯彻落实 《中国制造2025》,各地要结合地区实际,明确产业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在对接 《中国制造2025》方面,上海创造性地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 “四新”经济,抓住了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符合上海实际情况,值得肯定。工信部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部市合作,支持上海更快更好地发展。 大力发展 “四新”经济 杨雄感谢工信部长期以来给予上海发展的支持和帮助。他说,制造业是上海 “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当前,上海制造业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破瓶颈、过难关,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要提升上海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坚定不移走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信息化之路。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接、落实好 《中国制造2025》,重点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科创中心建设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加快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品牌,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四新”经济,改造调整传统制造业,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制造业发展的新空间。要提升两化融合能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用 “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带动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水平。要提升跨国经营能力,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逐步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提升国际合作与竞争能力。相信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支持下,在 《中国制造2025》的引领下,一定能够实现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的转变,上海速度向上海质量的转变,上海产品向上海品牌的转变。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据悉,上海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对接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总体部署,今年以来,上海共有9个项目成功申报 “2015国家智能制造专项”,项目总数在全国名列全茅。其中,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6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3项;此外,还有3个项目列入工信部 “201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表示,下一步上海将注重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进一步加大首台套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利用并加大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和智能制造示范应用政策,聚集支持智能装备首台突破、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智能制造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智能部件\装备\系统开发;发挥系统集成在产业发展中的桥梁作用,以集成带动装备、以装备促进集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智能装备、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三位一体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发挥金融在产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引导政府创设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其他基金对智能制造进行重点支持,鼓励社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领域;加快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国家级智能制造平台落沪,支持龙头企业筹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信息系统安全监管平台和智能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要素资源集中集聚,支持智能制造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吸引国内外的智能制造企业将国际总部落户上海。积极推进企业、项目、平台等优势智能制造资源进一步向重点园区聚集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工作力度,促进 “四新”经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加强国际交流,推动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通过 “组团出海”、 “借船出海”等方式加快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并购国内外具有研发实力、核心技术的智能制造专精特新企业。 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与上海市合作,专题讲座后,苗圩与杨雄共同签署了 《关于推进 “四新”经济实践区建设促进上海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市政府秘书长李逸平,市政府副秘书长徐逸波,工信部办公厅副主任张洪远、规划司副司长刘树苹等出席有关活动。 (中国工业报记者 汪叶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