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可以更好地融合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看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形式,未来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产生。 在第十二届中博会中国中小企业高峰论坛上,李培根指出,2014年是中国能源互联网元年,过去中国的资源消耗大,单位GDP资源消耗约是日本的4倍,为此如何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李培根强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很好地融合起来。在销售、设计、采购、供应、制造等环节中,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设计可以通过智能优化,类似于小米公司的开发模式。 智能制造、加工、智能化工艺、智能化装备以及互联网技术都可以在制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制造过程更加透明,让企业的客户想看就可以看得到。客户越放心就会更越相信你,因为客户能够实时感知企业的生产状况。总而言之,在各个环节都可以把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技术融合起来。 李培根表示,当前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大家要意识到实际上中国目前还处于 “工业2.0”的后期阶段,确切来说就是 “工业2.0”还没有完全完成,未来中国企业在 “工业2.0”方面还需要补课。 “工业3.0”要普及, “工业4.0”有条件的需要尽可能做一些示范。 二是企业要具备改善精神。过去日本人讲改善,美国人也学习日本不断进行改善。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有一些企业很强,哪怕改善一点点他们都很关注,用电效率提升1%,消耗减少1%等都很在意,但很多中国的企业却不太在乎,似乎不是两位数的改善就不会关注。 三是对传感数据要敏感。中国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要对传感数据敏感起来。在美国,燃气轮机企业生产的机器上预装了5000个传感器。为什么要装那么多的传感器,可能企业本身也未必说得很清楚,但这就是他们意识到大数据的魅力所在。大数据是什么?现在有一些数据,如果有相应的分析手段,就可能发现潜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这个规律,对设备来讲,可以判断其运行状况,为它的维护、维修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够发现设计中产品本身存在的某些不足,甚至有可能改进的地方。 此外,李培根还指出,当前中国 “互联网+”的概念很热,但也要合理把握机器和人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的同时,不能忘了提高工人的素养,这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工业报记者杨明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