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GF全球战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访乔治费歇尔集团 (GF)首席执行官伊夫塞拉
前段时间,有关 “资金流出中国”的说法甚嚣尘上。 对此,瑞士制造业跨国公司乔治费歇尔集团 (GF)首席执行官伊夫塞拉近日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我们在中国加大投资的意愿比三年前更强”。 最重要的市场 《中国工业报 》:如何看待当下众人对资金外流的担忧?GF在中国的投资有没有根据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改变而变化? 伊夫塞拉:对欧洲来说,6%、7%这样的增速已经是非常高了,所以哪怕现在增速降低于7%,相对来说还是非常高的,我们相信其中依旧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总部位于瑞士的乔治费歇尔集团是一家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跨国企业,遍布全球140个城市,拥有50个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达35亿瑞士法郎。下属有汽车产品、机床和管道系统三大事业部。 1978年,GF进驻中国,目前三大部门都已经在中国国内市场服务。 这几年GF的一项战略是调整业务范围,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中国是这次调整的重要国家。目前GF21%的营业额来源于亚洲,中国占绝大多数。我们想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里有更多机遇。 毫无疑问,中国是主要市场的这一点不会变,所以市场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在哪里,从而更好的了解客户需求。而且中国的生产基数是非常大的,这是东南亚国家所不能取代的,比如说他们不可能复制整个的工业链。同时要把中国二十几年的取得成就短期在东南亚复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要找到庞大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找到庞大的供应商也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相信,尽管中国市场会有起伏,但前景看好。 基于这种判断,GF反而更愿意在中国投资。今年我们就把在苏州汽车的产能扩大了,并增添了新的品种。 《中国工业报 》:您刚才提到在苏州工厂加大投资,增大产能,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此外您如何看待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目前汽车销量下滑的现象?会不会对贵公司的汽车产品销售造成影响? 伊夫塞拉:GF在苏州工厂4期的规划9月中旬才全部完成,主要是生产汽车车身和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件。这个业务是第一次在中国开展,虽然公司几年前就已经开发出了成熟产品,并且5、6年前在奥地利已经有了应用,但当时中国客户对此没有强的需求,所以没有同步在中国投资。 由于该结构件是将15个部件焊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置放在汽车悬架之上,要比传统的减量50%,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一般来说,用户只有在研发新车型的时候会考虑我们这套装备,不仅仅出于成本的考虑。汽车行业通常会提前3~4年定下车型,并提前2~3年做预定,所以我们是在收到订单之后开始建厂的。 对于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判断,我个人感觉中国汽车行业的增长率会下降到一定水平,低于每年10%。在未来几个月内,一些汽车厂商的销量会降低。尽管如此,在中国的销售量应该仍然会达到2500万到3000万辆。 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对未来非常乐观。而且现在通过沟通,发现汽车制造商希望通过安装高质量部件提高声誉,这显然对 GF汽车部门有利。目前我们在昆山和苏州工厂的产能增加了 50%,总计超过 4000万瑞士法郎 (2.62亿元人民币),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国产轻质结构和动力系统组件需求。 寻找新的机遇 《中国工业报 》:针对管路系统、汽车铸件与机加工设备三个业务,GF坚持怎样的发展策略? 伊夫塞拉:汽车产品领域,我们的重心是轻量化生产,在欧洲、中国、日本和美国都是一样的,政府开始限制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量,那么为了实现减排的目标,最好的方案就是降低车身重量。那么我们的实现途径是材料、设计以及自动化生产,比如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采用最少量的金属来实现生产,这就是我们在汽车方面的一个战略。 中国是机床的首要市场。在过去的几个月内,GF加工解决方案为中国公司赢得了一些重要订单,GFMS(GF加工方案) 的自动化加工解决方案具有独到之处,不仅包括机器人,还有复杂的工件定位系统和控制软件。此外GF在上海有一家演示中心和应用中心,能够帮助用户直观地感受到产品制造的方案,在这个领域中帮客户定制这样的解决方案。因为现在的客户不仅仅关心产品,更关心用什么样的工艺来解决问题,而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是GF在这个领域最强的,也是最核心的。 GF管路系统是GF集团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是全球知名的塑料和金属管路系统供应商。产品系列主要包括应用于工业、建筑技术及水气市政设施中的管材、管件、阀门和相应的自动化及连接技术,其商标+GF+中的‘+’字形符号代表四通管件。普通民众最常看见的GF产品是管材管件,GF是国内众多大型项目,如鸟巢、世博轴、上海中心等,以及环保建筑、绿色地产的指定产品。 在过去的两到三年间,我们的利润一直在上升,汽车产品方面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来源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在管路方面是本地厂商,在机床方面主要是日本和德国的企业,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 《中国工业报 》:您认为今年对公司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伊夫塞拉:瑞士货币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今年瑞士法郎又上升了15%~20%,这使得我们面对比如来自日本的强劲竞争,所以我们总是在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创新,进入对手尚未进入的细分领域,提供完全完善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出售单个的产品,这会是我们今年最大的挑战。 对GF而言,在一些领域比如说新兴的航空以及医疗领域,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医疗领域,不仅是在中国,在美国、欧洲、日本也涨势良好。同时因为我们的生产,本地生产本地出售很少从瑞士来进口,这与我们的美国策略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呢就是保持在中国的竞争力,这不仅是出于成本上的考虑,也是为了去调整适应本地化的需求,接近客户。比如说GF的汽车业务为例,我们出售的100%的产品均为本地化生产,管路系统也基本上达到了100%的本地化生产。 《中国工业报 》:我们知道, 《中国制造 2025》已经发布,这是未来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将对中国未来的制造业发展起着深远影响,您怎样看待中国政府提出的 “中国制造2025”给GF带来的商机? 伊夫塞拉: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78年,此后每年我会来中国两次。我注意到,这些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说,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在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他们还关注质量问题,这就使得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一个重心。 在客户需求方面,也发生了快速变化。从当初最基本的基础加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中国出现了很多外国投资的新兴公司,他们在20年前都不存在,这也体现了中国创业精神的变化。从低成本的加工到重视质量的转变,以及从大规模化生产到关注质量的高质生产的转变,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作为一个瑞士公司,对此我们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们也在根据各路的不同需求,调整自己。 “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为我们各部门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商机。以 GF加工解决方案为例,该部门通过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产业升级所需的工具。服务对于我们的所有部门都是重点。事实上,GF加工解决方案已通过服务实现了将近30%的营业额。 中国政府正逐步将中国的形象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制造企业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需求。首先,需要提高加工精度,以不断缩短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差距。其次,需要转变加工类型,因为依赖于部分外包生产的单一加工模式或加工方法在中国正失去其优势。最后,我们应该通过独立知识产权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并从国外学习先进的机床技术,以此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 我认为,在工业4.0这个大的概念下,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说,家用电器行业、汽车行业、电子行业和机床行业都有他们不同的定义。而客户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发展程度高,远超越了工业4.0。而有的发展程度还远低于工业2.0,还有一些公司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那么超越工业4.0,证明他们已经智能化,那么低于工业2.0,说明他们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我们要做的呢,就是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客户需求。比如说,对于那些尚未做到自动化的客户,我们会提供简单的机器人,而对于已经实现智能化的客户,我们可以提供软件,将他们的机器人联系在一起。对于发展更为完善的企业,我们可以提供网络,将他们的各种设施机器人联系在一起。我们正在尽量适应中国企业的转型发展。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红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