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与“定力”之度
——谈破解产能过剩问题之四
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投入了4万亿元,又带动了地方政府20多万亿元的投入。围绕政府的投入及效果,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争论。以中欧学院教授许小年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投了反对票。而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等则投了赞成票,认为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仍有必要。 这场争论涉及到了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及能不能走出过剩压力加快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双方观点都有道理,但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掌握 “浮力”与 “定力”之间的度。度是 “浮力”与 “定力”之间形成的一种规律性黄金通道。有学者把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比作市场经济海洋中 “漂浮物”。当市场经济海洋平面稳定时,就任其自由平稳地 “漂浮”发展。而海潮来袭把“漂浮”物推向高空时,政府 “定力”之手就需调压,使其进入平稳发展。当 “漂浮”物被市场扭曲沉入海水时, “定力”之手,又需从水下扶一把。但政府 “定力”之手的调压和扶持都要按海水的涨落规律运作。无论是调压还是扶持都不能用力过猛,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那么调压和扶持的度在哪里呢?欲找出度,先看看判断过剩的标准。根据美国的经验,他们提出了一个框框: “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利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装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产能。低于81%则为严重过剩”。中国与美国的市场化程度不同,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各省区差异很大,市场经济也正在完善发展中,产能的利用率同美国相比允许低一些。但产能利用率绝对不能低于78%左右,太低会形成严重生产力的浪费。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重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多在70%左右,设备利用率在75%左右,有的行业设备利用率在60%左右。如我国的粗钢产能2014年底已达9亿吨左右,消费值预计为7亿吨左右,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属于严重过剩。煤炭、电解铝虽有所不同,但产能利用率都在70%左右。 从产能利用率及过剩的这些条条框框看,我国工业的一些行业已出现了产能过剩。我国应该研究寻找 “浮力”与 “定力”之间的度。 总体思路应该是:当产能利用率达到95%以上时,说明市场优化配置机制发挥了很好的 “浮力”作用。当工业经济各个行业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上时,可以认定为市场经济在发挥它的基础决定性作用,可以让其按 “浮力”运行, “定力”可以放手。但产能利用率在75%~80%之间时,说明产能过剩已经出现, “定力”之手就应出手。当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下时,说明产能已经出现严重过剩, “定力”之手必须加大力度调压。面对以上四种状况, “定力”之手投入的度、扶持政策的度应该多大,调压的度应该多大?我国工业行业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认真研究探索,这个度肯定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寻找这种度的难度很大,但只要不断分析研究总结,就一定能够探索出来。 按以上理念和标准探索 “浮力”与 “定力”之间的度,我国工业经济管理部门及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工业信息必保证真实、可靠和及时公开。工业信息包括企业的产量、增加值、成本,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投资、银行信贷政策、信贷量等,都必须及时公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建立在信息真实可靠基础之上的。缺少这些信息,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就会扭曲。 二是政府政策要随市场 “浮力”而 “定力”。亚当·斯密创造了市场经济学说,凯恩斯创造了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学说。两者都有一定道理,但世界经济发展几百年都有偏颇,各种危机出现便是例证。其要害是政府调控之手要在顺应市场海洋的 “浮力”的前提下,发挥 “定力”的功能。 三是各种决策到了非用思想库和智囊团不可的时代。 “没有三个方案不决策”,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保留你的发言权”, “没有争鸣就没有共鸣”等,这都是发达国家及我国形成的一种决策文化。这种文化之所以重要,是今天的经济发展到了 “决策定胜负”的时代。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决策决定一切。而要决策正确,非民主、科学不可。 (吕尚伊 赵加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