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开幕式。
嘉宾参观博览会。
曾经的富民产业成了污染之源,浙江浦江水晶玻璃产业一度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五年前,浦江人停掉已举办6届的水晶博览会,开始反思、谋划、整治。
2013年,浦江率先在浙江全省打响了 “五水共治”第一枪,全面治理臭水河、垃圾河,以治污治水倒逼水晶产业转型升级。浦江全县水晶加工企业从2万多家锐减到如今的1000多家。
近日,2015浦江·第七届中国水晶玻璃产业博览会在浙江省浦江县的中部水晶集聚区举行。沉寂了5年之后, “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再一次以大型展会的形式,回归到社会的视野。
博览会期间,成功举行了投资项目签约仪式,20个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吸引外资3000万美元、内资25.5亿元。
从富民产业到污染之殇 浦江素有 “中国水晶玻璃之都”的美誉。浦江水晶从“一串珠”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在区域内齐名于 “永康一只炉,义乌一只鼓,东阳一把刀”,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晶玻璃制品产业基地、原辅材料集散地和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可以说,浦江水晶的发展史就是浦江人民的一部创业史,一部市场的开拓史。从上世纪80年代简单生产八角珠,到90年代生产制作高级灯饰和水晶工艺品,再到2000年以后的烫钻生产,逐步形成灯饰挂件、灯具、工艺品、饰品、日用品、建筑装潢材料、钻类饰品等七大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强烈的创业意识、敏锐的市场意识和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为浦江水晶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2013年,浦江水晶加工企业达到22000多家,从业人员20余万人,成为浦江最大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水晶,作为千家万户的一大富民产业,让许许多多的浦江老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之梦。2003年,浦江被授予 “中国水晶玻璃之都”的荣誉称号,给这座素有 “文化之邦”、“书画之乡”美称的千年古县,增添了一张现代文明的 “金名片”。
晶莹剔透的水晶,为浦江发展带来了活力,为浦江百姓带来了财富,但同时由于粗放的生产方式,也给浦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健康危害。遍布城乡的22000多家水晶加工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水晶产业的急剧扩张也让浦江的违建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水晶,是浦江之福,但一度也成了浦江的生态噩梦,让浦江水晶产业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
以治污倒逼转型升级 2013年,浦江率先在浙江全省打响了 “五水共治”第一枪,全面治理黑臭河、垃圾河,以治水拆违倒逼水晶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淘汰落后产能、换回绿水青山、提升产业层次。
浦江对水晶产业设定了 “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的 “三步走”目标。现在,第一阶段的污染整治、第二阶段的园区建设已经完成,总投资19.3亿元、占地800亩的4个设施配套齐全的水晶集聚园区,正在分步投入使用,分散在全县各地的水晶玻璃加工企业将全部搬迁入园,将一劳永逸地解决企业污染问题。接下来第三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产业提升,向国际高端企业看齐,要求企业做到装备提升、原材料提升、产品提升、技术提升、企业规模提升。同时还要有浦江独具特色的水晶文化,目前浦江正在着手启动水晶小镇建设,将水晶产业与浦江浓厚的文化底蕴相融合。
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目的不是牺牲市场、放弃市场,而是用良币驱逐劣币,保住市场、提升市场,抢占更多的市场。
两年时间,浦江关停了19680家水晶加工户,淘汰水晶生产设备9.5万台。目前,全县水晶加工主体减少90%,但今年1~9月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4%。
如今,浦江不仅唤回了绿水青山,还让水晶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正在走向华丽转身的道路。目前,浦江共拥有水晶玻璃企业1200余家,其中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24家。涌现出了具有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亚华水钻、华德工艺、东洲水晶、星碧水晶等一批优质企业。
亚华水钻突破了浦江水晶原材料受制于人的瓶颈,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一起潜心研究新产品5年,成功研发了人工宝石——天玑石,技术领先欧美,已申报7项发明专利。星碧水晶把原来的水晶工艺品拓展到珍贵的琉璃工艺品,一件就能卖12万元。华德工艺只靠1.8亩土地,去年纳税400多万元,今年成功打开欧美市场。东洲水晶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韩国有自己的代理商,其产品成为普拉达、LV等奢侈品上的装饰品。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由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浙江省委员会共同主办,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支持,浦江县人民政府承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陶小年、中国日用玻璃协会理事长孟令彦出席开幕式。博览会同期还举办了2015浦江·中国水晶玻璃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中国工业报记者 刘 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