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全球化布局 寻常百姓有望受惠
“目前北斗应用已完成初期市场培育,从行业典型应用进军大众应用市场,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局面。” 日前,由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和中国贸促会电子信息行业分会主办的2015中国国际卫星应用展览会暨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本次论坛上指出,2018年底前,我国将建成全国范围区域加密基准网络,全面开展新一代北斗/GNSS基础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大众市场千万量级应用推广。 民用市场有望爆发 “目前,北斗导航应用已经由区域运行进入全球组网布局阶段,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被国际组织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冉承其表示,高分遥感卫星在国土观测、资源调查和农业、水利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侯庆国表示,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卫星应用产业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将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的高潮和升级换代,进入体系化发展和全球服务的新阶段。而随着航天卫星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卫星应用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拓展出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预见,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民用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卫星应用将走出象牙塔,走进亿万寻常百姓家。 冉承其透露,目前北斗全球系统工程建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今年已连续成功发射4颗新一代北斗卫星,卫星采用新型导航信号、星间链路等新技术体制,搭载了精度更高的原子钟,目前正在按计划开展在轨测试。 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计划,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形成面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初始服务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田玉龙介绍说,我国已基本建成完整配套的航天工业体系,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步入先进行业。在运载火箭方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217次发射,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明年即将实现首次飞行。在卫星方面,目前我国在轨稳定运行的卫星超过140颗,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多颗民用遥感卫星在轨稳定运行,遥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多万景。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示范已经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和10余个省市。 为了加快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促进航天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培育高端产业,田玉龙代表国防科工局提出了四大举措。 一是加快推动空基规划的组织实施。目前空基规划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启动了科研星先期攻关工作,业务星也陆续立项实施。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定空间基础设备建设开放政策、军民融合政策和卫星遥感数据共享政策,按照 “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协同”的发展思路,建立多用户委员会,更好服务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充分发挥在轨卫星资源效益。 二是加快推进 “互联网+天基信息”新业态。 “互联网+天基信息”是天网与地网跨界创新融合应用的一种新模式,后续将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开放和利用国家已有空间基础设施和地面信息网络。 三是大力促进商业航天发展。加快出台支持和放开对微小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政策,探索航天工业化投资新模式,鼓励社会上以多种形式投资航天制造业、航天服务业,出台关于国际合作卫星出口的政策,大力推动宇航产品出口。 四是坚持内外统筹,要加大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发。大力推动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国防科工局与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启动了 《“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工程》,将充分发挥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势和独特作用,实施信息互联互通。 (中国工业报记者 于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