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行业智慧 促进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以 “聚焦技术发展,展望产业革命”为主题的2015年燃料电池技术与标准化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此次会议聚焦国内外热点议题,涵盖燃料电池技术、车用、固定式、测试规范等领域,堪称是燃料电池产业主题鲜明、内容全面的一次技术交流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主任委员衣宝廉;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修炳林;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郑方能处长等与燃料电池、汽车、电力等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300余人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主办,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燃料电池分会/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卢琛钰主持会议。 低碳化成为世人共识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当今世界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发展方式已经难以维继,人类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式,以应对环境的严峻挑战。而氢能和燃料电池是实现能源清洁化、低碳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技术,是未来能源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共识。事实上,燃料电池技术在新能源机车、分布式能源发电等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 “得益于各国政府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持续不断的研发经费支持和对其应用市场的政策支持,目前氢能和燃料电池已发展到可商业化应用的阶段。”卢琛钰表示,目前,国际上氢能燃料电池在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燃料电池叉车、燃料电池家用热电联供系统等方面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都在持续投入研发力量,燃料电池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寿命取得突破,成本也大幅下降。 卢琛钰分析认为, “我国燃料电池技术近年来无论在车用还是备电,包括关键材料和部件水平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缺乏大量的工程化实际应用,我国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在成本、可靠性、耐久性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在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规划,与日、韩、美、德等国家亦有不小的差距。” 为此,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发展机制,统筹规划推进燃料电池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和检测认证体系建设、为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等,已成为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共商产业发展良策 专家认为,当前,新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迭代发展,能源技术革命呼之欲出。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能源供应生产,技术和体制革命及国际合作的战略布局,正式提出2030年碳排放值要达到峰值,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要提升到20%。这些都给中国下一步能源结构的转型调整带来了压力,同时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也带来了良好机遇。 前不久我国发布的 “中国制造2025”发展计划,在节能、环保、应用等领域明确了重点任务。强调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的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低碳能源的使用占比,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据修炳林介绍, “‘十三五’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国智慧能源、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国家能源局将在 ‘十三五’期间,凝聚力量,努力创新。”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振岩介绍,近年来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一直致力于推进燃料电池标准化发展,作为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秘书处依托单位的机械工业北京电工技术经济研究所,同时承担了全国燃料电池和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在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建立了我国燃料电池标准体系,在标准修订、标准化科研、国际标准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国正面临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郑方能表示,科技部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近年来通过多项国家科技计划,对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给予持续支持,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培育了一批从事燃料电池及相关零部件开发生产的小微型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大学、研究所为主体的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体系。 郑方能介绍说, “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列为重要方向,支持国内优势单位开展制氢、储氢、输氢、燃料电池材料与部件,测试与检测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他表示,目前正积极推进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重点研发相关工作。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对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及其应用给予大力支持。希望通过系统布局,加快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的技术进步,推动燃料电池、备用电源在通讯基站的商业化应用,扩大燃料电池商业化的示范规模。 衣宝廉在发言中提出,燃料电池产业要加速建立生产线,提高使用率,要大力推进加氢站建设,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会上,修炳林介绍了国家能源局将在 “十三五”期间重点部署的工作:一是统一规划,有序发展。组织开展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发展研究,把握市场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线,寻求市场突破口,推动燃料电池产业有序发展。 二是坚持技术创新,重点突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研与产业结合,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技术水平,通过重点突破,实现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三是联合开发,培育产业。鼓励投资企业、上游企业、燃料电池设备制造企业、用户单位等,组成联合体,加强技术交流,共同开展技术合作与项目开发,推动产业化协同发展。2015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元年。 “未来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道路依然曲折。其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业界人士的鼎力合作,寻找出路,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卢琛钰强调。 (宋闻 莫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