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徐 斌 不久前,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合肥成为 “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给合肥市很大鼓舞。市委市政府领导表示,要以 “当标杆、当示范、当排头、当榜样”为指引,对标 “国际先进、全国一流、区域引领”,全面推进优势产业国际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生产制造智能化,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人才高地和服务环境,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突出五个重点,加快产业升级。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在全省制造强省大会上提出 “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高端引领,在全球产业分工上谋地位。围绕 “建芯固屏强终端”,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及智能语音、量子通信等重点领域,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 “中国IC之都”、 “中国光伏第一城”、 “全球家电制造中心”、 “中国软件名城”,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是突出智能导向,在产业核心技术上抢先机。深入实施新一轮技改三年行动计划,以整厂智能化改造为方向,加快实施 “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 “百千万”、两化融合 “达标贯标”等工程。高水平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主攻智能终端产品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领先优势的技术标准和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产品。 三是突出生态优先,在绿色制造体系上探新路。聚焦节能减排和生态设计等关键环节,主攻传统产业生产清洁化、能源低碳化,打造绿色家电全国基地,加快研发系列绿色食品、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试点建设。积极探索国家级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方式。 四是突出精准定制,在业态融合创新上求突破。深入实施 “制造业+互联网”,推行 “需求牵引+柔性定制”,引导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生产方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互联网新应用,实现从制造向 “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五是突出试点示范,在产业政策资金上增后劲。强化创新驱动和政策激励,整合现有资金渠道,运作好已设立的制造2025产业基金,采取财政注资、企业融资、基金滚存收益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基金规模,争取到2019年底前扩大到230亿元。 抓好重点项目,尽快形成气候。市委市政府认为,目前市里在贯彻 《中国制造2025》中已确定一批重点项目,如江汽与大众合资成立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展新能源汽车;京东方发展8.5和10.5代线,合肥合锻建成大型数控机床车间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安徽叉车集团发展新型智能叉车,等等,都是符合产业政策,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其中江汽大众合资发展新能源汽车已列入省政府一号工程。市各部门要齐心协力,继续抓好实施,尽快建成投资,产生效益。 机关干部下基层,赴一线抓落实。为使试点试范取得成效,市委市政府要求机关干部改变作风,深入基层,赴一线,抓落实。合肥市经信委根据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开展 “接地气,驻企业,赴一线”活动。市经信委机关干部分批下企业,逐步做到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机关干部下企业要当好 “四员”,即跟班学习的实习员、企业政策落实的宣传员、企业科学决策的信息员、为企业办实事的服务员。为企业送政策,摸实情,谋思路,促发展。 以试点示范为动力 合肥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 地方 动态 创新提质 湖南工业倍道而进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石峰 通讯员 徐莫 出口拓市场,创新增动力,湖南工业砥砺五年,奋勇前进,增速进入稳中向上区间。目前,湖南制定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确定海外市场新方向,狠抓创新实现工业提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倍道而进。 海外谋市场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湖南省经信委了解到,自2013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湖南在对外开放领域特别是在与非洲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湖南依托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加快建设国际物流通道,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主动对接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先后规划建设9个境外合作园区,设立11家境外商务代表处,相继开通长沙至德国、俄罗斯和中亚的 “湘欧铁路快线”,岳阳至东盟的水运接力航线,长沙至法兰克福、洛杉矶等地的多条国际航线,全面融入 “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 此外,湖南还坚持先行先试原则,在重点国家打造重点项目,以点带面,以成功实践引领与非合作。 据了解,湖南利用在装备制造、矿产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运营管理等领域的优势,组建 “湖南走进非洲产业联盟”,实现抱团 “走出去”的实质性突破。到现在已经形成中地海外、三一集团、衡阳特变电工、北汽福田、长沙经开区等 “装备制造联盟”共建埃塞·湖南工业制造合作园区模式;袁氏种业、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省内农机农资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组建 “农业产业联盟”走进尼日利亚模式;湖南有色地勘局、省地矿局、湖南黄金集团等 “矿业联盟”合作勘探开发莱索托矿业模式;正在积极推动和形成湖南路桥、远大住工、泰富重装等组建 “基础设施联盟”走进卢旺达模式;中国路桥、湖南有色地勘局、湖南路桥、华菱集团、湖南鑫光、湖南黄金集团等组建 “矿业联盟”打造刚果 (布) “1号公路沿线产业经济带”模式,与中国路桥黑角临港经济特区对接;泰富重装、三一重工等组建 “港口建设联盟”走进南非模式。 创新增动力 在湖南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的行动中,有三大领跑世界的王牌,即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 “三超”背后,都凝聚着湖南创造的内涵。 除了最耀眼的 “三超”,近年来涌现的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也让湖南成为创新引领发展的受益者和分享者。世界首台煤矿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国内首条中低速磁浮运营线、高精高效56米混凝土泵车、 “海牛”深海钻机、永磁牵引系统、炭/炭复合材料、3D打印等高端装备、部件和材料陆续在湘问世,满足海内外市场的需求,同时推动湖南相关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迁。 这都得益于湖南始终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2016年,湖南共有870家企业通过高新企业认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212家,同比增长21.7%。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859.2亿元,高出GDP增速8.1个百分点。目前湖南有众创空间和服务创业团队4278个,服务初创企业2777家,服务总收入1.24亿元,吸纳就业2.6万余人。 同时,湖南计划设立知识产权基金重点支持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目前已完成团队组建,即将正式开始运作。基金总规模约6亿元,由政府出资7500万元,向社会募资5.25亿元。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投资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支持本省项目,运用经济杠杆引导基金管理人重点投资本省企业和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最新排名,湖南科技创新实力已进入全国前列。湖南共有各类科技人员179万人,居全国第七位;有两院院士69人,国家 “千人计划”专家91人(团队),前两批国家 “万人计划”专家72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居中部前列。湖南的人才优势,是企业创新最大的资本,是工业提质最有力的筹码。 聚焦定方向 当下,湖南已经制定完备的发展规划,并确立实施办法,预计到2020年,全省工业创新、开放将创新高。 在创新方面,湖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目标是进入全国前10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全面建成创新型湖南。具体指标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7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00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150亿元。为此, “十三五”期间,湖南将实施 “1105”科技创新任务,即“1个自主创新核心区、10大产业技术创新链、5大科技创新专项行动”。 在开放方面,湖南目标开放型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接近湖南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 为实现这一目标,湖南将全力推进“湘品出境”,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外贸平台,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全力推进 “万商入湘”,围绕20个重点产业链,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开展全方位精准招商;全力推动 “湘企出海”,推动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园区和项目参与 “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 地方 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