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将在供需之间实现平衡
“三年来我国能源革命深入推进落实,加快转型步伐,能源发展改革实现了新跨越、新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韩大川在6月26~27日召开的第六届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上表示,当前,国际能源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必须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坚持节能优先,为能源发展、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论坛当天发布的主题报告 《中国的能源革命——供给侧改革与结构优化,2017~2050》显示,目前我国70%的能源和电力需求来自工业,而钢铁、有色、建材三大行业的能源需求占工业需求的三分之一,这三大行业需求的下降,还会引起煤炭、电力等相关行业自身需求的下降,预计会带动三分之一能源需求的下降。 报告认为,未来我国能源的需求增长点在于高端制造业和生活消费。但是高端制造业的能源需求远低于钢铁、有色金属、非金属 (水泥、玻璃等)的生产过程的能源需求。随着能源需求的下降,能源将不再作为中国经济的瓶颈,而是能够在供给和需求之间实现平衡。正常情况下,供给能力应略大于需求,从而实现有效保障。 “能源供给瓶颈的消失,虽然在短期内导致能源产能在部分地区扭曲配置,如部分地区弃风、弃光、弃水等。但长期看,有利于形成能源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机制。由此将促进能源供应商创新商业模式、技术模式,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服务,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能源体制和电力体制的改革。”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平说。 李平表示,只有供给侧结构性革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环境压力。技术进步催生根本性的能源革命,需要建立鼓励竞争与创新的能源市场机制。 李平建议,一是要适度调整依托国内资源来保障能源供给的指导思想,依托 “一带一路”倡议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二是以全球资源视角优化和保障中国能源供给。三是要实施进口煤炭替代战略,对建设较晚、技术水平、运输方便的燃煤电厂,可以更多利用进口动力煤作为动力燃料。四是加强燃气能源发展。五是借助 “一带一路”整体战略,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可以建设区域性电力交易中心。六是适度控制核电与输电发展规模,平衡水电、核电和传统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之间的关系。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