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发展工业设计让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高明静 从纺织到钢铁、从化肥到水泥,传统制造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之困。湖北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存量大、企业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重大。 “我们决不能在激烈竞争中落后,决不能让发展机遇丧失,决不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无所作为。”湖北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王祺扬,在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掷地有声地说。 面对经济新常态,湖北改变以往规模扩张、粗放增长方式,注重对传统企业注入新思维,采用产业升级、智能制造、集约发展的新模式,增加技术创新和工业设计投入,让传统制造业 “老树发新芽”。 做设计服务型制造先行区 工业设计作为服务型制造的最重要一环,得到了湖北省领导高度重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就先后开展了包装设计、服装设计、 “产品设计专利大赛”等活动,有效地将设计与专利申请、产品创新结合起来,孕育了一批名优企业。 为进一步加快湖北工业设计发展,推进设计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2013~2015年,湖北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 《湖北省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 《关于推进工业设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 特别是在 《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中,提出制造业的发展要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争取到2020年,在船舶、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具、电子等行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达到1000家;到2025年,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达到3000家。并全力打造武汉 “设计之都”品牌,成为全国服务型制造先行先试区。 武汉成工业设计热潮区 武汉作为省会,可谓是湖北设计发展的代表。 今年6月15日,武汉市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函递交申请表,申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 “设计之都”行列。武汉以 “老城新生”为口号,希望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推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年底,华中最大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武汉D+M小镇”落户武汉。 武汉D+M小镇将集聚一批上下游企业,设置设计创新、产业链整合及智慧工业、研究应用、众创空间、服务配套和教育培训等6大组团。企业只用提一个想法,就能完成从概念定位、设计、模具到产品乃至市场营销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弥补了武汉工业设计短板,并计划10年引入及孵化100余家工业设计企业,实现100亿元产值。 不仅在武汉,近几年,在湖北各地,工业设计发展都如火如荼。 从2013年起,湖北省已连续举办了三届 “楚天杯”工业设计大赛,一些企业充分利用设计大赛成果,推动企业创新,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楚天杯”设计大赛已成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工业设计赛事,受到了国内工业设计界的广泛好评和高度关注,掀起了一阵 “重视设计,促企业发展”的热潮,并以此鼓励设计创新思维、提升设计层次、扩大社会影响,极大地推动了 “湖北制造”迈向 “湖北创造”的步伐。 目前,湖北拥有东风设计研究院、烽火通信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先后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4个。东湖高新区、武汉光谷的一些企业,已树立自主设计和自主品牌的概念,纷纷设计出专有特色产品。 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 尽管湖北的工业设计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政策不完善、工业设计人才流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将在政策、资金、交流机制方面给予支持。 完善支持政策。在行业规划制定、国家重点工程、公共事业项目建设中,引入设计服务型制造;制定并完善设计服务型制造专项指南,有效提升设计服务型制造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大资金扶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工业设计及相关服务型企业开拓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型企业 (包含工业设计企业)给予支持。 建立互动交流机制。建立互联机制,组织参观学习,促进部省、市之间的相互交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组织中西部地区到沿海设计服务型省市参观学习。促进制造业与院校联合,引导院校与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园区共建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每年邀请国际、国内顶尖设计制造大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富有创意、敢于创新、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工业设计领军人才,极力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