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破解难题 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牛弩韬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面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安徽经信委在工信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 “制造强国”部署,扎实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今年1~5月,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居全国第8;完成技改投资2638.5亿元,居全国第4位,主要指标(增速)继续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推进制造强省过程中,安徽省明显感觉到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经济脱实向虚、企业成本高企、创新能力不足、质量品牌不强等困难问题。就如何破解制造业发展难题,安徽省将进行如下工作实践。 畅通金融渠道 进一步畅通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渠道。近年来,受部分产能过剩严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实体盈利能力减弱等因素影响,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明显,大量的社会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房地产等。以安徽为例,2016年全省新增贷款5260亿元,其中70%流向房地产、20%流向城投平台,工业领域仅占2.1%;今年1~5月,全省新增工业贷款210亿元,增长4.5%,低于全部贷款12.2个百分点。 针对金融流向实体经济不畅,安徽将在深入推进新型政银担合作、续贷过桥资金周转、 “税融通”贷款、小额票据贴现等新业务的同时,今年拟在省股交中心设立专精特新板,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 建议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围绕贯彻落实 《关于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刚刚结束的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健全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部际协调机制,细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专注实业,落实好普惠金融、先贷后还、尽职免责等政策,大力推动产融合作、产业链金融、动产质押发展,加快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加快设立 “中国制造2025”投资基金、产业创投基金等,探索产业基金运作有效模式,积极入股参股地方产业发展基金,利用资本撬动产业发展。 降低企业成本 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是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层面减税降费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受税费种类多、隐形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企业获得感不强,负担依然较重。今年1~5月,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为87.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元。 针对企业成本痛点,安徽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降成本各项政策,加快推进省、市、县三级减轻企业负担综合平台,多措并举、力所能及降低企业成本负担。 建议国家层面继续精简归并社会保险基金,进一步降低社保缴费比例,特别是针对安徽等社保缴费基数较高的内陆省份,允许其适当下调社保缴费基数。加快推进电力、天然气、自来水等垄断行业改革,全国 “一盘棋”统筹指导制造业企业用电、用气、用水价格。同时,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降低物流企业税率,或者把路桥费纳入营改增抵扣范围,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 “大而不强”,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失、工业基础薄弱等方面。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连续4年超过2000亿美元,成为最大进口产品;高端传感器、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同时,国家首台套补贴保险等政策落实较难,也制约了企业创新步伐。如,安徽博一流体研发的高端液压件填补了国产空白,但由于缺少系统性政策扶持,始终无法撬动国内市场。 为加快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安徽围绕构建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正在深化产学研合作,面向新材料、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快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应用。 建议工信部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体系,扩大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数量,组建一批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适度降低首台套补贴保险门槛,扩大企业覆盖面,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优先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加快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为企业 “走出去”提供政策、融资、培训、法律、人才等全方位服务,支持钢铁、建材等富余产能向 “一带一路”转移,支持骨干企业 “走出去”投资、并购、参股国外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做强质量品牌 进一步做强中国制造质量品牌。质量是制造业的生命,品牌是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一 “制造大国”,由于技术、管理、人才等瓶颈制约,我国也是名副其实的 “品牌小国、质量弱国”。例如2016年我国世界品牌500强数量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发动机主轴轴承、传动齿轮等工业基础产品的寿命仅为国际先进水平的十分之一左右。推进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必须夯实质量基础、提升品牌价值,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大力研发新品、多出优品、打造精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创造供给,供给引领需求,大力推进 “三品”战略和 “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计划”,打造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优品、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