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家电强国为目标全产业链正大跨步发展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伟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家电工业的生产规模已居世界首位,成为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家电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重点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为实现向家电 “强国”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提供的数据,2016年家电主营业务收入1.46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3.78%;利润总额达到1196.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0.37%。2017年1~6月,家电全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8046亿元,实现利润504.8亿元。家电行业的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02%,利润增速9.63%。虽然各品类产品表现各异,但是家电行业经济运行质量总体健康。 推进国际化进程 中国家电正在行动 家用电器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家电行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特别在进入 “十三五”之后,中国家电业在过去积累的产业规模、研发能力的优势基础上,加大了对科技、品牌和渠道创新方面的重视和投入。主流企业对基础技术研究的储备、自主研发和品牌推广也更加重视。 在中国家电业企业塑造国际品牌领导者的过程中,国际化是必经之路。例如,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知名家电品牌的海尔集团。根据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 (Eu-romonitor)发布的2016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6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3%,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海尔取得的卓越成绩离不开其布局深远的国际化战略。 首先,海尔在全球拥有10大研发中心,专注于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让企业更具活力;此外,海尔还拥有45个制造中心、108个世界工厂,海尔收购新西兰家电品牌费雪派克和美国GE家电业务,生产和品牌的“本土化”使其更容易被消费者所以接受。海尔及旗下品牌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分钟就有125位海外消费者成为海尔用户。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相辅相成,加速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海尔发展轨迹也为中国家电企业的发展带来启示,近年来不少国内家电企业纷纷展开了国际化并购,美的收购东芝白电、KU-KA机器人;海信集团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创维集团相继收购了欧洲一家著名机顶盒品牌企业Strong集团和德国高端电视机制造商Metz;TCL公司分别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等。 企业国际化、品牌国际化,作为家电的重要展示平台——展会也要走国际范儿。始创于1992年的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由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主办,每年3月在上海召开。目前,中国AWE展已与1924年创办的德国IFA展以及1967年创办的美国CES展并列为全球家电及消费电子领域三大展会。 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AWE2016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600余家参展企业,展示面积达10万平方米,展示范围覆盖白色家电、消费电子、智能应用、厨卫电器、生活电器、环境及健康家电、零部件七大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为期4天的AWE2016上,观众数量达到18万人次,其中专业观众10万人次,海外专业观众近万人次。 推动共性技术进步 促进全行业发展 中国家电企业的崛起令人十分欣喜,但是建设家电强国绝不是简单的 “家电强企”,而是全行业、全产业链的强,因此一些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就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 家电企业紧紧抓住中国互联网普及提升的大趋势,敏锐地发现了智能家电、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等为产业带来的发展空间,并且结合消费需求的升级趋势,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产品结构升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单个家电企业对以上技术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总会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各自为营的创新成果还会为整体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因此,从宏观上来说,这些新的增长点需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建设和服务平台做发展支撑。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院长刘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作为国家级权威技术服务机构的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承担了包括物联网家电系统结构及应用模型等5项标准研制、智能家电互联互通及互操作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家用电器制造业个性化定制标准制定及验证平台建设、特殊人群用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研制、家电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等相关工作。 这些项目的推进将对家电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比如,目前各大品牌企业都已经感受到了独立运行的云服务平台和各自出品的智能家电在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制约作用。而利用技术和标准化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也是企业最大诉求。2016年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承担的智能制造专项 “智能家电互联互通及互操作标准研制和试验验证平台建设”项目就为解决此类问题。 据家电院提供的资料,该项目将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家电系统互联互通及互操作核心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解决智能家电多业务、多系统、多类型、多企业综合集成的技术难点,包括构建智能家电的系统结构及参考模型、接口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模型,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智能家电通用通信与控制协议、软硬件接口、通信模组等方面瓶颈技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研制出适合我国智能家电产品互联互通及互操作的一致性、可靠性测试规范。 该项目研制的标准付诸实施后,将有望实现现有产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智能化产业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对打破垄断、促使产业健康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逐步完善EPR制度 坚持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十八大报告,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和接受。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要方向之一。而在建设家电强国的过程中绿色发展的理念也充分得到重视和执行。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作为行业的科研机构,为我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立法、配套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行业和技术支撑。刘挺介绍说,1998年至今,仅家用电器研究院开展的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有关的政策、法规、技术和标准的研究,承担发改委、环境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国家政策项目研究就有四十余项。 其中,家电院为工信部节能司推进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的试点工作提供支撑,并牵头筹建 “生产者责任延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 “电器电子产品绿色供应链标准工作组”,搭建电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回收企业、处理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同时致力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再生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服务和推广。 2016年,国务院发布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并把电器电子产品作为首批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 (EPR)的行业之一,明确了实施的工作重点。同年,工信部等四部委组织第一批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的实施。 首批EPR试点单位通过一年回收处理工作的开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家电院在首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3种EPR模式,即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的EPR模式、绿色回收和再使用的EPR模式、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的EPR模式。未来,这三种模式将成为行业的示范,引导更多的生产企业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供应链。 为促进家电生产企业与回收处理企业的合作,构建产品绿色供应链,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技术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国际大会 (WEEE和EPR国际会议)应运而生。WEEE和EPR国际会议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主办,至今该会议已成功举办八届。会议主题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技术逐步扩展到生产者责任延伸绿色转型。 从2011年开始,WEEE和EPR国际会上还会同期发布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行业白皮书》 (简称 《行业白皮书》)。2016《行业白皮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制度及最新政策、行业发展概况与特点、处理技术、实施成果、优秀企业实践和先进技术推广等内容,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产业提供了权威的产业信息参考。 告别 “缺芯少屏”时代 平板显示走上逆袭之路 近年来,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迅速,成绩可谓十分亮眼。 2012以来,我国顺利越过平板显示“屏”障,扭转长期以来 “缺芯少屏”的局面。目前,我国建成和规划中的高世代面板线达到15条。过去5年间,彩电显示屏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从7%提升至34%。预计到2018年,中国大陆将成为全球彩电显示屏最大的生产基地,无论从出货量还是出货面积都将位居全球第一。 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彩电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过去5年间,我国彩电年产量从1.28亿台扩大到1.58亿台,占全球的份额也从54%攀升至70%。国内彩电零售量从4200万台扩大到超过5000万台,增长了20%。彩电出口量从6200万台扩大到8100万台,增长了31%。同时,我国彩电消费无论是平均尺寸还是新技术渗透率都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引领全球彩电的消费趋势。 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崛起,让产业实力雄厚的韩国也为之侧目。根据韩国产业技术评估院2017年的报告,中韩在显示器等24个重要产业上的平均差距仅为0.9年。然而在产业差距缩小与产业的健康发展的背后凝聚了行业方方面面的力量。其中,标准化的制定与更新就是重要的一环。 过去5年间,中国电子视像协会在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制定和发布行业协会标准70余项,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超过10项。而半导体显示及终端产业技术变革非常快,为了响应企业、市场和消费者的标准化需求,协会建立了一套标准制定、审核和发布的高效流程。据统计,协会制定标准的平均耗时不超过6个月,基本能满足市场产品快速更新迭代的需求。 比如 《移动终端显示性能技术规范》、《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电视通用技术要求》等终端标准,通过对产品性能进行规范,帮助企业提高产品性能,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又比如, 《液晶电视屏结构与电气接口技术规范》、 《液晶电视屏T-CON板外型与安装尺寸规范等核心部件的性能规范》,通过提高核心部件的兼容性,避免了采购不同品牌、不同批次核心显示屏需要多次进行电路修改、多次模具开发等巨大的开发资源浪费,帮助企业节省了成本。 谈到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亚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标准就是把最佳实践汇总成行业规范以提高行业的效率,最大程度地节省了企业成本;此外,标准化工作还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挥维护行业的公平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共建标准化体系,也大大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例如许多标准都是面板企业和整机企业合作研究的结果,因此更加符合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利益。 技术的进步和标准的完善都为平板显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曾经我国显示面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随着已建高世代面板线条的投产,我国面板供应率直线上升。郝亚斌介绍说 “5年来,我国显示面板的自给率从“受制于人”发展发展到 “自给自足”,可谓实现了大幅提升,国内显示面板自给率约为70%。” 有了国产面板 “撑腰”,国内电视机企业逐渐将发展版图扩展到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纷纷积极布局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区。近年来,TCL在波兰设立分厂并且与埃及最大的家电企业ELARABY合作建立液晶彩电工厂。今年4月28日,中国创维公司收购德国电视机制造商美兹 (Metz),而去年创维的东南亚制造基地也在印度尼西亚成立了。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彭健锋介绍道,我国一些龙头电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势头良好, “TCL彩电已经超越索尼,位列全球第三。今年TCL全球销量突破了2000万台,直追LG。海信、创维也在国外市场占有了一定市场份额。” “三星电视仍然稳坐大多数国家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彭健锋坦言,跟三星相比,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还是相对低一些。过去5年来,TCL、海信、创维等企业在海外的品牌建设投入力度非常大,相信凭借产业链优势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彩电产业一定会给中国制造这张名片增光添彩。他希望包括中国彩电在内的中国家电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百姓家中,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