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明:全球矿业复苏之路还很长
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业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产业,矿产品是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矿业产业链已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与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休戚与共。在日前举行的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开幕式上,国土资源部部长、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组委会主席姜大明指出,纵观矿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也正是全球矿业共促繁荣的精髓要义。 姜大明强调,和平合作是矿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开放包容是矿业共享发展的普遍要求,互学互鉴是矿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互利共赢是矿业合作发展的正确方向。他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要以史为鉴,总结矿业发展的成功模式;更要面向未来,探寻矿业振兴的创新道路。中国愿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姜大明指出,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开始恢复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创造浪潮日益高涨。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矿业公司市值总额连续五个季度反弹,矿业活动指数基本脱离低迷波动区间,筑底回升趋于稳定。但是,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调整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重要矿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全球矿业复苏之路还很长。 姜大明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对全球矿业发展举足轻重。近年来,中国矿业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创新驱动、改革引领、绿色安全、包容共享、开放互利型矿业建设稳步推进,为国家实现历史性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改革引领不断提速,绿色安全不断推进,包容共享不断拓展,开放互利不断扩大。 姜大明介绍,2016年中国地质找矿取得积极进展,地质勘查投入770多亿元人民币,36种主要矿产储量实现增长,新增超亿吨的油田2个、超千亿方的天然气田2个、超千万吨的铅锌矿1个,页岩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7643亿立方米,实现年产能100亿立方米。中国国内矿产品生产开始回暖,主要矿产品产量增速回升,一次能源产量34.6亿吨标准煤、铁矿石产量12.8亿吨、十种有色金属矿产产量5283万吨,全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4倍,企业效益明显好转。中国能源矿产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原油、天然气等进口增长达到两位数,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内经济增长,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和矿业复苏。 姜大明强调,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架起了一座东西方贸易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沿着古丝绸之路,人们实现了陶瓷、铁铜器、珠宝玉石等商品的互通有无,促进了采掘、金属冶炼等技术广泛传播。沿着古丝绸之路,资金、技术、人员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互利互享。 一是要密切对话交流,加强政策沟通。深化各国矿业部门合作,加强矿业政策对话,增进发展战略沟通,推动签署和落实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协议,为国际矿业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在地质调查、资源储量、绿色勘查和矿山建设等方面,促进标准规范对接互认,协调解决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推动完善全球矿业治理体系。 二是要提高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科学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势,坚定不移走开放合作共赢之路,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矿产品贸易自由化,消除贸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开放稳定的国际矿产品市场。推动矿业投资便利化,放宽准入条件,公平保护产权,深化产能合作,打造优势互补的全球矿业产业链。 三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创新驱动。共同建设多层次、开放型创新平台,建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筹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完善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促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矿业领域广泛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是要深化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实施 “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深化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合作。探索建立符合矿业规范、市场规律和国际模式的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机制,提高资源供给抗风险能力,构建安全高效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促进各国矿业在务实合作中扩大共同利益,在互利共赢中分享发展成果。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