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心结,我觉得我欠中国一支好笔,欠中国人民一支好笔。”10月13日,贝发集团董事长邱智铭在 “贝发国笔、国礼产品发布会”上激动万分,“今天我双手奉上我的赠礼,当场兑现当初的承诺,来解我多年心结,我要做中国最好的笔,让贝发笔成为中国笔的骄傲”。
的确,邱智铭兑现了承诺。在他的带领下,贝发笔从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初露锋芒,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作为国礼送给外国元首;从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大放异彩,到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上的再次辉煌;从2012年砥砺前锋的党代会,到2017年运筹帷幄,贝发笔凭借精细的设计和优良的品质以国笔的姿态一次次亮相国际峰会。
从鲜有问津到总理青睐
贝发笔的 “亮相”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十年前发生在法兰克福的一件事一直让邱智铭如鲠在喉。
当时在德国法兰克福有一个展览,展览聚集了全世界知名企业和国际大腕。邱智铭希望贝发笔能在这样一个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制造的力量,于是便申请赞助这一国际规模的展会。在得知成功成为赞助商后,他召集贝发设计团队花费了4个月时间,精心设计了一套笔的礼盒,在晚宴上赠送给在场的百余嘉宾。然而就是这样一套价值30欧元的礼盒,到晚宴结束时,竟有70%被留在桌上。反观德国本土企业赞助的简易塑料笔,却被拿了个精光。原因就是他们不相信中国制造,不相信中国质量。
这件事之后,邱智铭就立志 “把中国好笔推向世界”的责任担在肩上。经过贝发十年如一日的创新付出,可以说,贝发做到了。
在去年G20峰会上,参会的各国领袖都收到了由贝发提供的G20的元首笔。与会期间中外首脑书写意见、签署文件等,都是用的这支元首笔。外形设计的高端大气,书写的流畅舒适,让德国总理默克尔爱不释手,然而,回国之后却不慎将其丢失,理默克尔总理专门通过外交途径又向贝发要了3支元首笔。这件事令贝发欣喜,这说明中国笔,引起了德国总理的关注,中国制造已经通过了世界重大活动的检验。
从鲜有问津到总理青睐,这种转变源自于贝发制笔人的情怀,源自于让 “中国好笔”走向世界的责任和担当。
内外兼修担当国笔重任
就是这样一支让德国总理念念不忘的笔,贝发人花费了10个月的时间用心设计、细心打磨。
“一身青绿色。”这是对元首笔的第一眼印象。仔细看来,笔身采用代表杭州历史文化的南宋瓷,青绿淡雅。笔夹镶嵌杭州西湖三潭映月的立体浮雕,清雅高贵。顶端瓷器瓶口的线条,中圈G20杭州峰会字样,整支笔银色与绿色相结合,亮面和磨砂面相呼应,符合杭州江南水乡清雅的城市感觉。
三潭印月浮雕,南宋瓷器笔身,G20元首笔不仅突出杭州的美,更是集大成于一身的领先技术代表。
G20元首作为一支中性笔,其笔芯采用全国首创的自动锁墨系统,将常规的一个弹簧顶着一个球珠,改用二个弹簧的结构,能让书写时出墨顺畅,停笔时滴墨不漏,成功解决了中性笔由于怕高温、怕海拔、怕湿度而导致的漏墨、断墨的世界性难题。此外,其油墨中含有的超纳米颗粒,能在连续的波浪运动下,始终保持油墨活性,并将笔芯的保质期从2年延长至5年以上。
从整个工艺是来看, “中国好笔”是难以复制的。光是一个外径13毫米的小中圈,就至少涉及到5种工艺。一支笔的背后,是文化、科技、工艺、理念的支撑,是科技与工匠精神的完美结合。
“在知道贝发集团之前,我就有幸成为G20国笔礼的使用者”,人民网副总裁宋丽云表示,贝发笔高端大气的外形设计,书写的流畅舒适,担得起国笔、国礼的称号。
不忘初心品牌远扬
“我不是匠人,但我用匠心呵护初心”,邱智铭表示,苛求极致,方能逾越难关,锐意创新,方能永不失活,做一支好笔也是如此。
20余载视品质如生命,以创新开路,用智慧攻关,这或许正是贝发缘何能成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原因。
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潘群威表示,贝发集团从原来出口大众使用笔为主,到逐步转型为精品笔,其最核心的还是专注创新。单单是制笔,贝发去年就申请专利48件,主导参与国家标准制造7项,行业制造标准38项。可以看出贝发在细节的专注和技术攻关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邱智铭介绍说,贝发从2000年9月开始,就要求将集团销售营业额的5%作为研发资金,且组建了研发中心。一步步从北仑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走到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再到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贝发每年在人才投入上都是数以千万计。而在产品测试方面,从奥运会到现在,贝发已累计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用于国内市场。
持续不断的创新和从不吝啬的投入,让贝发笔拥有百分之百的中国专利。这是为何贝发一支笔的出口单价与别家一箱笔价格相当的原因。也是为何贝发笔可以成为国礼,亮相各大国内外重要会议的原因。
邱智铭说: “希望以G20元首笔为起点,改写制笔行业的世界标准。从用户体验出发,致力于创新,通过研究细微的差异去提升和改进制造工艺。利用最新的技术,最严格的质量控制,利用工匠精神做好每一支笔,将中国好笔研制生产出来,为打响 ‘中国制造’添砖加瓦。”
(中国工业报记者 高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