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矿山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郑洪光 彭旭 朴实,踏实,低调,这是郝敬龙给人的第一印象。谈及自己的 “业绩”,显得有些腼腆。据他的师父徐召阳介绍,郝敬龙7年如一日,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地干着同一样工作——井下电钳工。 经过7年的磨练,郝敬龙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能,近年来,多次在淮北矿业举办的井下电钳工名师高徒大赛中脱颖而出,被授予首席徒弟、优秀徒弟称号,今年又获得了安徽淮北市 “十大高徒”、 “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10年,从煤电技师学院毕业的郝敬龙,踌躇满志,来到矿山电管队。眼前的景象与梦想城市的繁华在他心里形成了不小的落差,不仅地面和井下环境让他无法忍受,设备的笨重、工作的枯燥都让他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上起班来,也是吊儿郎当,浑浑噩噩度过了一段时间。当时的电管队队长徐召阳看到郝敬龙的状态后,主动找他谈心,在了解到他在大学学习的是井下电钳专业后,看其是可塑之才,主动收其为徒,并签订了师徒协议。这时,郝敬龙的一颗心才逐渐安稳了下来。 “我认准了这里有我的梦,师傅教导说,艺多不压身,只有学好了技术,走到哪里都不怕;只要好好干,就没有干不好的。” 从此后,郝敬龙牢记师傅的教导,扑下了身子。矿上规定上午8点上班,他准时7点半前来到单位,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刚开始,师傅们在维修设备时,速度快的让他根本插不上手。慢慢的,他熟悉了简单设备的部件构造,掌握了电气线路的原理,在给开关进行接线作业时,由两个小时缩短到半个小时。每当进步一点,他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郝敬龙在学徒期间,加班加点勤学苦练,师傅也挤时间给他纠正动作,使其迅速地掌握了各项实践技术。 实践操作固然排在第一位,但如果没有理论体系的支撑,也走不长远,郝敬龙深知这个道理。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千方百计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理论学习,通过学习设备接线、挪移开关、排查故障等井下常用技术,他的作业速度和准确性比以前提高了许多,成为了师傅的好帮手。 “小郝,IV520风巷局扇切换开关不能正常切换,我还在市里,你先下去处理一下,我随后就到”。2013年的一天晚上,郝敬龙刚刚睡下,接到师傅的电话,他二话没说,一个人出发了,在现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处理后,故障得到了解决,看着一切都正常了,他身上的困乏顿时不见了。 郝敬龙踏实吃苦的作风和较为突出的电工技术,得到了机电科及电管队的认可,科里和队里不时把更多的担子压给他。身上有了担子,他感觉到了压力和责任。 随着井下电压等级的提高,新设备、新技术的逐渐推广,对机电设备的检查、检修要求更高,这对从未使用、接触过这些新事物的郝敬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不过,也正是这种新鲜事物刺激了他不服输的心理。他开始摸着石头过河,逐渐总结经验,深刻反思每次事故的原因,经过一次次的故障分析,他最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设备快速正常运行的 “边查边干工作法”,即定期和不定期对井下的机电设备一丝不苟地进行监督巡查,发现问题和故障后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4月份的早班,郝敬龙发现井下3637风巷的一台皮带机出现故障,为减少影响生产时间,他连续6个多小时在井下检查故障、处理故障,直到设备正常运行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工作面。今年以来,经他查、修的机电设备达743台,合格率98%以上,实现了机电设备的高效、安全、经济运行。 梅花香自苦寒来。2016年11月8日,淮北矿业举办第七届井下电钳工名师高徒大赛,作为选手,郝敬龙在故障排查、防爆检查、集控接线等比赛项目中的各项成绩全部遥遥领先,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最终,他和师傅徐召阳获得了淮北矿业首席师徒的称号。
记者手记 井下电钳工郝敬龙,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通过勤学苦练、认真钻研,迅速掌握了井下常用作业实践技术,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别样的风采,成为矿山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