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陈志鹃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十九大报告强调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近年来,安徽省经信委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展制造强省建设,全省工业经济相继实现 “五大突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技改投资突破6000亿元、工业利润突破20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突破2万户,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基本确立。今年1~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2位,呈现 “增速逐步加快、贡献明显提升”的良好势头。
牛弩韬告诉记者,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全省8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的贡献密不可分。安徽省经信委始终把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发挥省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大力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不断强化政策供给、资金供给、人才供给、服务供给,中小微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697.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9%,对全部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3.6%。可以说,中小微企业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创业富民的主渠道、驱动创新的主战场。小企业作出了大贡献、发展有大希望,未来会成就大事业。
现代金融是小微企业发展的血脉活水
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十九大报告提出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利于小微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小微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供给质量,也有利于银行和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提高金融资产质量。
牛弩韬强调,近年来安徽省经信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系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深入开展 “4321”新型政银担、税融通、小额票据贴等业务,引导金融回归本源。今年以来,全省小额票据贴现442亿元,税融通贷款余额150.9亿元, “4321”新型政银担业务在保余额895.7亿元。同时,创新设立 “专精特新板”,首批挂牌企业169家,其中45家 “专精特新”企业融资4.9亿元。截至9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797.6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43.5%,新增贷款占同期企业贷款的56.4%,有力地促进了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开展金融知识培训是服务小微企业的务实之举 牛弩韬指出,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突出问题,既有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金融机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小微企业管理不规范、机制不健全,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担保抵押需求的约束,更有小微企业缺少金融专业知识和人才,对各种融资新业态、新工具、新产品认识不足、运用能力不足的制约。
认知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认知的基础。为此,安徽省经信委印发 《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培训小微企业10万户,对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小微企业融资主动性和可获得性的一项普惠性工作,也是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公共服务的一项务实性工作。
各市经信部门高度重视、主动作为。把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摆上重要工作日程,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 《中小企业促进法》,按照 “有计划的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创新中小企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要求,开展多元化、差异化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培训,构建各类金融机构与服务机构多方参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
广大小微企业苦练 “内功”、强身健体。一要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学习掌握金融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的长期伙伴关系;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挂牌上市,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二要增强诚信意识。牢固树立 “诚信就是企业生命”的理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监督,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和诚实守信形象,不断提高企业的银行信用评价等级。三要增强创新意识。把更多精力放在把握市场需求、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供给质量,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推进企业创新,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