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 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主要任务——参与工业基础能力提升
■ 工信部规划司
一、背景情况
工业基础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 (简称 “四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够满足整机和系统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但是,核心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供给能力不强,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能力薄弱。工业基础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主机、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 2015年5月8日,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扎扎实实打基础”,明确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2016年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 “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行动,实施重点产品 ‘一条龙’应用计划,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推动 ‘四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与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十大领域四基 “一揽子”突破行动基础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试点启动重点产品、工艺 “一条龙”应用计划,并继续着力推动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和优势产业集聚区。同时,积极营造基础领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基础领域。
二、重要意义
工业强基关乎社会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关乎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四基”能力薄弱,将直接导致一些主机和成套设备、整机产品患上了 “软骨病”、陷入 “空壳化”,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以及品牌形象的提升。同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体系缺失,将会使得工业生产粗放式增长,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基础能力不匹配会导致产业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成本。 工业强基关乎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没有好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就无法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整机和系统设备,无论是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培育与发展都将是一句空话。产业链向中高端转移,就要求我国必须有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集成创新是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没有好的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技术基础能力,就没有集成创新的基础,就会使我国工业长期停留在“引进”阶段,严重影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业强基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决定制造强国战略的成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推进计划,明确重点任务,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方资源,组织推动全社会齐心协力,抓紧抓实,长期坚持,务求抓出实效。
三、重点亮点
《指导意见》主要从强基宣传推广、“一揽子”突破行动、 “一条龙”示范应用、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培育 “小巨人”企业等方面提出了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宣传推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组织编制了 《工业 “四基”发展目录(2016年版)》,引导各地区根据本地区产业基础现状,在进行充分市场分析前提下,确立发展重点和方向;引导广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从事研发、生产和使用 《“四基”发展目录》中所列产品和技术的企业,引导社会资本向工业基础领域逐步聚集。 “一揽子”突破行动。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 “十大领域四基 ‘一揽子’突破行动”确定的170种关键瓶颈,根据产业发展基础每年选择部分重点方向,联合财政部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组织遴选项目承担单位,对各类企业平等开放竞争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 “一条龙”示范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 《关于2017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征集指南的通知》,选择第三方机构作为 “一条龙”应用计划推进单位,围绕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确定的16条龙,组织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梳理产业链,设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求。征集遴选各环节承担企业(单位)和项目,经推进单位梳理形成 “一条龙”,择优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确定“一条龙”应用计划试点企业 (单位)及示范项目。促进整机 (系统)和基础技术互动发展,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推进产业链协作,加快工业强基成果推广应用。 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面向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计划在2020年建立60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试验检测类40个,信息服务类20个。试验检测类平台主要提供试验检测方面的技术基础支撑服务,开展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量值溯源与传递、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制定试验检测方法和计量技术规范,构建试验检测技术体系,研制试验检测设备和计量标准器具,提供试验检测相关服务。信息服务类平台主要围绕技术成果转化、信息与知识产权服务,按照开放、资源共享原则,以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为发展目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建设成为专业水平高、支撑作用强的技术基础服务平台,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质检总局积极发挥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在上海静安、浙江宁波、江苏苏州、重庆两江等12个区域建设了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在运载火箭、卫星导航、海洋装备、精密机械、石油化工、节能家电、煤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商用飞机等19个重要产业筹建了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提供 “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 培育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专”即专业化,专注核心业务,具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写作配套的能力,在细分市场领域内达到全国前十名; “精”即精细化,具备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或先进知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3%; “特”即特色化,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进行研制生产,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性、独有性、独家生产的特点,具有中国驰名商标等皮牌称号; “新”即新颖化,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行业的交叉融合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指导意见》指出,要培育一批专注于核心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集聚区。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年)》提出了培育百强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打造十家产业集聚区的任务,各地区也在今年陆续出台 “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实施方案。(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