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民间投资活力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关于发挥民间投资作用 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主要任务——提升质量品牌水平
■ 工信部规划司
一、背景情况
2016年以来, “建设质量强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纳入国家 “十三五”规划纲要。 《中国制造2025》提出 “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将“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列为九大战略任务之一,决定了质量和品牌要贯穿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整个进程,要成为部署和落实各项任务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快质量品牌建设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2016年,国务院部署了 “三品”专项行动,出台了 《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把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提高有效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要的战略抓手。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 “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 “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强产品竞争力”来振兴实体经济。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 “全面提升质量水平”作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五项任务之一,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0日设为 “中国品牌日”。 《质量品牌提升 “十三五”规划》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相继发布实施。这些举措彰显了质量品牌建设在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中的作用,引导民间投资打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
二、重要意义
质量与品牌代表着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代表着市场竞争力。 “质量为先”本质上是顾客需求为先、市场竞争力为先,体现了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要思想。提升质量品牌水平、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也是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迈向中高端的一个战略举措。 目前,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200多种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但其中许多产业发展方式粗放,在世界价值链中还处于中低端。要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就必须从质量着手。特别是在去低端产能、压缩过剩产能的过程中,质量标准就是一个重要的门槛。 从消费看, “海淘”等现象的火热,凸显出我国质量发展中存在的 “短板”和 “痛点”。民营企业的质量水平和品牌形象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的质量品牌形象。总体来看,民营企业规模小,多数处于创业期、成长期。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以质量品牌赢得市场的理念,是培育百年企业、塑造中国制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抓手,也是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一个战略举措。通过提升质量品牌,着力打造 “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不仅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三、重点亮点
《指导意见》中提出了面向民营企业全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加大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产品质量标准、政策、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等具体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全面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质检总局汇通有关单位组织策划质量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利用全国 “质量月”等活动平台,大力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决策部署,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让质量强国、质量第一理念深入人心,营造浓厚质量氛围。坚持问题导向,部署开展了以 “服务零距离、质量零缺陷”为主题的质量技术服务中小企业活动,旨在针对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和瓶颈,协同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作用,把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工作沉到企业一线,根据企业实际,像 “滴灌”一样、像精准扶贫一样,对中小企业实施精准质量帮扶,助力中小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提升质量效益。工业和信息化部把提升质量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以 “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和改善服务”为重点,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2012年以来,通过开展 “质量品牌建设年”、 “质量品牌能力提升”等专项行动,已经形成 “常规工作+专项行动”的推进模式,形成质量标杆、企业品牌培育、区域品牌建设等一批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活动,并逐步向民营企业拓展和倾斜。树立了122个全国性质量标杆,通过专题会议、线上交流、现场推广等多种形式进行推广,举办23场全国性、上百场地方和行业性交流活动,一万余人次参与活动,3000多家企业实施深化实践标杆经验行动。2016年起,国务院开展了消费品工业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 加大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专业机构借鉴国际通用的管理模型,结合品牌培育特点,形成了品牌管理体系方法,制定了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从2012年起以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的形式进行推广。6年多来,8000多家企业进行了试点应用,树立了295家品牌培育示范企业。通过对示范企业的调查,其主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平均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平均提高4.4个百分点,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显著提高。质检总局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电工、电信、农机、机动车、建材、消防、玩具等20大类158种产品与人身安全季节相关的日常消费品领域实施统一的强制性认证,累计发放29.2万张自愿性产品认证证书。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汇聚社会资源,力求丰富公共服务产品,逐步解决质量品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鼓励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质量品牌专业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质量改进和品牌创建服务。 健全产品质量标准、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质检总局印发 《质量品牌提升 “十三五”规划》 《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消费品和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完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归集27万余家企业的121万条质量信用记录。开展消费品打假 “质检利剑”行动,严厉查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大案要案,集中公布一批质量违法典型案件。开展《质量促进立法》 《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条例》等研究,推动健全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 引导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区域的品牌建设。 《指导意见》要求以民企民资为重点,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和知名品牌示范区。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4年启动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以区域品牌为突破点,辐射带动区域骨干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目前已推动中关村、中山古镇等75个产业集群试点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形成了随州专用汽车、深圳内衣等6个示范区。工商总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发展,开展商标品牌建设局 (部)省战略合作,制定区域商标品牌发展规划,积极指导和支持各地区开展商标品牌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条件成熟的地区成立品牌指导站,促进品牌经济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质检总局在全国31个省 (区、市)批准筹建了287个 “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依靠质量培育知名品牌的积极性,打造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 “全国软件与信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等一批区域知名品牌。(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