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工业整体向好趋势明显
钢铁: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在2016年走出低谷的基础上,实现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呈现价格震荡上行、成本相对弱势、钢铁行业利润大幅改观的局面。从市场供应的角度看,化解过剩钢铁产能、彻底取缔 “地条钢”是对钢铁现有产能结构的优化与提升,全年去产能目标在8月底提前完成。 2017年,我国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创新,狠抓政策落实,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有力促进了行业提质增效,企业和社会信心不断增长,钢铁产量呈现上升局面。在去产能、“地条钢”取缔过程中,钢铁行业需求向正规产能转移,并且在效益好转的刺激下,钢铁企业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全国已清查出600多家 “地条钢”生产企业,合计产能1.2亿吨。目前,全国各地排查发现的 “地条钢”产能已全部停产、断水断电,正按照 “四个彻底拆除”的要求将 “地条钢”取缔到位。 自7月7日开始,国家环保督查组启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26”个城市的第七轮次强化督查工作,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3个月。3个月以来,28个督查组共检查了32408家企业 (单位),其中存在环境问题企业20602家,问题率达到63.6%。 下半年,党的十九大会议胜利召开,强化了新一轮环保工作,而到供暖季节开始,重点城市加大钢铁企业限产力度,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节钢铁产能限产50%。总的来说,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下半年各项督查措施和限产力度加大,我国钢铁行业运营环境明显改善,钢铁企业利润大幅上升。前三季度,我国钢铁行业净利润同比上涨400.90%,34家上市公司中31家同比上升,其中第三季度同比上涨394.60%,环比上涨131.00%。 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向好趋势明显,传统用钢行业需求平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PPP项目进入落地期,钢材需求增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顾建国认为,2018年应该是中国钢铁行业在2016年走出低谷、2017年稳中向好的基础上,实现持续改善的一年。我国钢铁行业去产能将继续推进, “僵尸企业”退出、兼并重组、防止 “地条钢”死灰复燃以及减量重组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 石化: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增强 2017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向好,石油和化学行业经过前几年持续调整,供需结构有所改善,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有所增强,为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全国油气和主要化学品生产基本正常,市场供需平稳,价格总水平涨势趋缓,投资和出口保持增长,行业效益继续向好。前三季度,全国油气和主要化学品生产基本平稳,市场需求增长加快,价格总水平涨幅较大,出口平稳较快增长,行业效益总体较好。 根据当前行业生产、价格走势,以及结构调整变化等综合因素分析判断,预计2017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4.30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2.5%。其中,化学工业主营收入约为9.68万亿元,增长11%。 2017年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行业规范管理、内需企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效益总体回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学行业生产平稳恢复,市场供需比较稳定,上游开采业产品价格有所回升。石油和化学行业主营业务收入1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国规模工业主营收入的11.9%。其中,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03万亿元,同比增长14.9%;炼油业主营业务收入2.79万亿元,增幅2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主营业务收入7413.3亿元,增速19.3%。 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学行业实现利润总额7301.2亿元,同比增长52.4%,占同期全国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11.7%。分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412.4亿元、炼油业利润总额1630.7亿元、化学工业利润总额5115.1亿元。化学工业中,化肥、合成材料和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利润增速继续领先,分别达到163.7%、77.4%和56.8%;专用化学品和农药制造利润增长20.3%和21.2%,涂 (颜)料等制造和橡胶制品利润保持小幅增长,分别为1.7%和1.3%。 2017年以来,我国国内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学品等石化产品进口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一些主要石化产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相关市场产生了很大压力,竞争进一步加剧。1~10月,我国石油和化学产品进出口实现了近7年来的最大增速,并且进口增速远大于出口增速,高出18.5个百分点。其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加快。二是国内产品在产品质量、品种、价格上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差距,竞争力相对较弱。三是受环保升级影响,一些企业减产、停产,供给增长减缓。目前,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来看,经济的稳定增长趋势不会改变,我国石油和化学行业仍将得到良好的经济环境的支持,良好的增长景气将继续保持。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2017年,随着去产能工作持续推进,我国煤炭生产、供应和消费量增加,市场供需基本平衡,行业效益逐步好转,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特别是 “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 “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对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年去产能目标在10月份提前全部完成。 2017年,随着煤炭行业 “保供应、稳价格”政策的推进,煤炭贸易商的煤炭库存逐步得到消化,对煤价的冲击趋于弱化,加之煤电长协谈判落地、冬季煤炭消费旺季等因素显现,供需双方心态趋于理性。从煤炭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全国大型煤炭企业中长期合同签订量一般超过80%,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稳定在560元/吨~570元/吨的合理区间。受多项政策影响,煤炭下游消费企业扩大库存的需求并未明显释放,与过去相比更加注重采购与耗煤的动态平衡,促使煤市运行更趋平稳。从2017年年初开始,我国原煤产量开始回升,每月原煤产量可以维持在10%左右的增速。 自2016年开始实施的 “煤矿276个工作日”减量化生产措施,对扼制煤炭产业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改善煤炭供需关系、促使煤炭价格触底反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煤炭产业经济恢复到相对健康、稳定的运行态势。2017年上半年,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消费和供应增加,行业效益逐步好转,煤炭市场迎来了明显回暖。整体来看,随着宏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将拉动煤炭消费保持增长,特别是在冬季取暖期间,日均煤炭消费可能进一步提高。但由于煤炭先进产能的释放步伐不断加快,后期煤炭市场有效供给将不断增加,后期煤炭价格尤其是动力煤价格继续大涨空间有限,但有望延续高位运行态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随着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优质产能逐步释放,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正在由基本平衡向更高水平的动态保障发展,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目前,随着冬季天气变冷,港口需求和活跃度在明显增加,且未来电厂日耗量仍会增加,挺价的因素正在逐渐增多。根据预计,2018年我国煤炭供给结构将继续优化,市场供需将总体平衡略有宽松。 电子信息: 科技成果丰硕呈稳健增长态势 201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呈现出稳健增长态势。外部环境回暖趋势延续,供需两端整体韧性较强,产业景气度继续提振,外需复苏形成产业出口支撑力。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加速,引资呈良好增长态势。集成电路(IC)、新型显示强势稳增,通信设备智慧化变革迭代创新。 在12月初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我国的11项科技技术及产品被评选为全球年度具有代表性的领先科技成果,占总数18项的60%以上。而回顾2017年全年,我国在重大科技领域熠熠生辉。5月3日,中国量子计算机诞生,成为历史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基于单光子的量子模拟机;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飞;6月6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ADS先导专项25MeV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通过达标测试。6月15日11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 “慧眼”;8月10日,中国科学家在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上完成了从地面到太空的量子隐形传态。 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也更为细分。而在这些细分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坚持深耕细作,服务细分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首先,我国作为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消耗大国,电子元件的产量已占全球近39%以上。国内厂商始终紧跟发展潮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追赶国际先进企业,努力缩短差距,以便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消费市场,而集成电路的进口额却逐年水涨船高,因此政府不遗余力推动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自给自足。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速领跑全球,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势头。 其次,伴随国内智能手机产业崛起和全球电子制造产业向大陆转移,国内半导体产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近几年,全球半导体领域发生了多起并购,其中不乏中国资本的参与,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已成业界共识。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表示,预计今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亿美元,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也将达到1.3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部主任任振川认为,2017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率至少在15%以上,这将是自2010年以后最好的年景。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加剧,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力量正在崛起。 此外,我国汽车市场将保持平稳增长,加之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中国的汽车电子企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在中国自主创新与提高国产设计芯片自给率浪潮推力之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本土汽车电子厂商跨入本地汽车产业链,扮演重要角色。 如今,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走过了初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沿海城市产业规模成熟,并逐步延伸到内陆地区。越来越多的电子企业把制造工厂迁移或增设到内陆地区,如江西、湖北、四川等地,企业本部仅保留市场、技术、客服财务等部门。对于这场产业转移的浪潮,广东深圳受影响最大。 轻工: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2017年轻工行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提质增效成效显著。轻工行业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创新驱动,大力实施 “三品”战略,努力提高轻工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轻工行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淘汰落后成效显著,环境友好度大幅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龙头企业效益突出,产能合作成效显著。1~9月,全部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7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4%,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5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他行业增速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工美用品制造业生产增速上浮较为明显。1~9月,轻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7.0%,较之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出口形势不断改善。 2017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轻工业步入发展的新阶段,消费升级、 “一带一路”为轻工行业打开了市场新空间,智能制造、 “互联网+”为轻工行业带来升级的新动力,政府减政放权,轻费减税为轻工行业释放发展的新活力。 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健康发展,轻工行业各产业集群积极探索,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反映实际、成效显著的多种集群发展模式。包括专业辐射模式、龙头带动模式、产业兴镇模式、产业承接模式、以城兴业模式。这些轻工产业集群建设模式,为培育新集群进行了大胆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成为推动轻工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轻工商品对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769.48亿美元,占轻工商品贸易总额的27.24%,较2016年同期增长13.37%。随着 “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未来轻工行业产能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通过直接贸易投资,建设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实现轻工优势产能,与当地市场有效对接,大力带动中国轻工业国际化发展。 然而,与多数工业行业一样,轻工行业也面临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轻工业传统竞争优势明显削弱,创新竞争等新优势还没有形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轻工行业必须通过实施 “三品”战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同时引导境外消费回流。实施 “三品”战略是推动轻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轻工行业百强企业是行业的生力军,落实 “三品”战略,进行实践和探索,企业间加强交流,群策群力,共同推动我国轻工行业实现大国向强国迈进。 机械:今年平稳发展 明年料将回落 今年以来,在外部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机械行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核心,持续推进行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补短板、增效益,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和制造业4.2和3.6个百分点,高于机械工业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1~10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47%,高于上年同期3.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上年同期6.01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我国机械行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767.46亿美元,同比增长9.65%;其中进口2480.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9%;出口3287.08亿美元,同比增长7.4%;实现贸易顺差806.71亿美元。改变了上年外贸进出口增速同比下降的形势。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监测的119种主要产品中,实现同比增长的有88种,占比73.94%,1~1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99.88万辆和2584.4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88%和3.59%。同时,全行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行业经济效益、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行业发展的均衡性趋势向好。 值得关注的是,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低位。今年前10个月机械工业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2401.5亿元,同比增长3.35%,比上年同期 (0.74%)提高2.61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7.3%)3.95个百分点,低于制造业 (4.1%)0.75个百分点,增速始终维持低位运行。 “稳中之忧不容忽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仍在低位运行,企业运营成本及原材料价格增长压力依然较大。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市场低迷、订单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工业、技改、民间投资缓慢等因素,将对机械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分析,机械工业面临三大有利因素:一是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在稳步回升;订货形势平稳向好,没有发生剧烈变化迹象;二是机械工业转型升级虽远未完成,但一直在推进,且取得一定成效,机械工业发展的韧性正在增强;三是汽车行业、电工电器行业、石化通用行业、通用零部件行业仍是机械工业重要支撑。汽车、电工电器行业受2017年基数抬高影响,2018年增速将回落,石化通用行业、机械基础件行业将保持平稳运行。 机械工业面临的不利因素也不少。一是今年形势相对较好,明年国家专项基金投资力度减弱,即使力度不减,刺激效果也可能递减;二是载重车和工程机械明年增速将在今年偏高基础上回落;三是预计电工行业的龙头产品 (发电设备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明年产销形势将比较困难。 此外,汽车行业明年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消费环境日益严苛,都对汽车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海外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强;明年汽车产销将继续保持低增长,增速低于今年水平。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预计,2017年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将达2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收入利润均实现10%左右增长,贸易顺差接近1000亿美元。2018年有望相对平稳,但增速预计将略低于今年。 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 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宏观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企稳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电力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第二产业及其制造业用电新增长点逐步孕育,第三产业及其各行业用电持续快速增长,电力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电力发展已进入以绿色化、智能化、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电力业务资质管理工作以资质管理为平台,以提高监管效能为中心,促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增量配电业务改革取得新进展,贯彻落实 “放管服”改革精神,促进管理水平提质增效,推进能源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整体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机制改革,合理降低电力价格,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优化电力供给结构的重要手段。为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淘汰落后机组,遏制新增容量过快增长,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2017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 《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电力体制改革核心配套文件,明确电力体制改革 “施工图”之后的2年多,电力体制改革在7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是多模式试点格局初步形成。二是输配电价改革实现省级电网全覆盖。截至目前,首轮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已经全面完成。三是交易机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四是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五是市场化交易初具规模。2017年,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力争达到全社会用电量的35%以上。初步测算,今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可能突破2万亿千瓦时,大约比上年翻一番。六是规范燃煤自备电厂。七是推进电力行业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2017年电力行业全面推进改革试点工作。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的通知》,宣布启动第三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11月24日,第二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名单出炉,共计89个试点项目。加上第一批105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目前我国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已达194个。 国家发改委认为,电力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发展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十九大后,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大背景下,电改将进入攻坚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表示,下一步要加快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机构建设运行,有序放开增量配电业务,加大售电侧改革力度。 建材: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2017年建材工业生产总体平稳,价格持续回升,经济效益好转,化解过剩产能初见成效,一批耀眼的技术成果落地。 2017年4月6日,中建材 (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拉出了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1.5毫米,引起全球玻璃行业关注,并在整个光伏行业引起震动。 2017年4月,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创新研发攻关项目现场会在合肥召开。“两个二代”工作从筹划开始至今历时五年时间,在研发方面直接投资达到24.6亿元人民币,上千名科研人员投身“两个二代”的研发,包括自身成本,收官时综合投入将成为百亿元的项目。 “两个二代”立项的研发项目总体完成率已达到90%,其中有80%的单项已经完成当初定的研发任务,在已经完成的当初定的研发单项任务中有70%达到了预定的研发标的,有30%超过原先设定的研发标的,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两个二代”的意义不仅是水泥、玻璃行业本身技术进步,更延伸出很多新的技术、新的领域。 第二代是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结合体。 “两个二代”是建材行业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标志,是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转折的重要标志与象征,将为带动中国建材行业进入世界领跑阶段起到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进入 “新常态”,大部分传统建材产业需求达到 “拐点”或“平台”期,满足现代绿色节能建筑和建筑部品化、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要求的新型建材,以及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代表的建材 “新兴产业”,在整个建材行业越来越受重视。几年来,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着力壮大建材新兴产业,把加快开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玻璃基材料、工业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鼓励发展石墨烯等前沿材料,作为工作重点。 通过不断努力,“转型、创新、绿色、融合、开放”成为建材业转型升级的五大关键词。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今年建材行业已经实现了稳增长,而在增长中表现出传统产业坚挺恢复、结构调整积极变化。但行业平稳运行的基础尚不稳固,水泥产能过剩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有待深入推进,新的增长点还有待培育。这标志着行业发展不容乐观、不能松懈,实质性 “攻坚”才刚起步。 建材行业正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将会议精神落实到新作为上,取得新动向,形成新气象,确立新目标,用党中央制定的 “两个一百年”目标鞭策自己,加速推进建材行业 “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发展战略。 有色金属:供给侧改革助力效益向好 有色金属行业总体呈现出生产平稳运行,价格震荡上涨,效益持续向好的态势。行业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呈前高后稳的态势,十种有色金属冶炼产品产量增幅逐月收窄,铜、铝材等贴近消费的深加工产品保持平稳增长。二是清理整顿电解铝违法违规项目效果进一步显现。 前三季度,8244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3%。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9%。 今年,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清理整顿电解铝行业违法违规项目专项行动,并利用环境整治行动,倒逼企业阶段性关停产能,有效改善了市场供给。 作为行业代表,中国铝业今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大增10倍。盈利大增的关键在于 “成本领先战略”的开花结果。尽管大宗商品呈现逐渐复苏的迹象,但是对于铝行业影响至关重要的煤、电等生产要素价格也在快速攀升,铝企在生产成本上的压力正在增加。不过中国铝业经过近两年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效果已经日益显现。 近年来,有色金属工业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由大到强,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强国梦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积极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在总量规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国际影响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为实现有色强国梦积累了坚实基础和丰富经验。更值得一提的是,有色金属工业的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在世界十大铜、铝、铅、锌冶炼企业中,我国都有3家以上的企业位列其中。 在产业结构方面,有色金属工业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铜材和铝材产量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0.1%,远高于同期冶炼产品产量增长速度。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利润占比,由2013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约60%。依靠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地质勘探,发现了一批大型矿床,国内资源保有储量相应增加。同时,境外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稳定了境外资源供应来源。 同时,重大成果亮点纷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自主开发的多项冶炼关键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加工装备水平整体提高。高性能电子铜带及箔材、航空铝锂合金、大断面铝合金型材等精深加工技术与产品取得新突破,铝空电池、纳米陶瓷铝等创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本版文字由中国工业报记者孟凡君、孙郁瑶、曹雅丽、陈栋栋采写,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