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毅中(2017年12月21日)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的精神,2017年12月21~22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 “2017中国工业经济年会”在重庆召开。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经联会长李毅中,重庆市原副市长、中国工经联主席团主席余远牧,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张卫华,国家能源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国家 “十三五”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阿里云副总裁赵杰辉,滴滴出行副总裁庞成军等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及知名企业高管等300多人齐聚重庆,一起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新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要求,总结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新时代、新常态下工业经济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为保持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态势积极建言献策。
李毅中会长在会上做了主旨演讲。现将演讲精彩部分刊出,供读者在工作中参考。
祝贺 《2017中国工业经济年会》在重庆举办。年会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 “新变化、新动能、新制造”为主题,将有许多顶尖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会议要我做个发言,准备了三个问题,谈点体会,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增强发展动力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人民的需求变化了,生产力的状况也变化了。就工业经济看,我国已建成了体系完整、实力雄厚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 “两化”深度融合、 “四化”同步发展。我们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 “跟跑者”向 “并行者”、 “领跑者”转变。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还应当找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和原因。事物的发展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由新的不平衡到新的平衡,呈螺旋形上升的发展趋势,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我们应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差距,更应该是动力。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跨越,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第一,2016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存在三个重大的结构性失衡。一是实体经济自身失衡。我国的工业可以说是2.0、3.0、4.0并存,我们在谋划4.0、打造3.0、补齐2.0,我们还存在大量落后的小作坊、小矿山等,与德国不同,这正是我们的国情。工业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近几年去产能见到效果,工业产能利用率由72%上升到76.6%,但不少行业仍处于严重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只占工业的13%。区域发展差异大,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再就是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国民每年境外采购竟高达近万亿元。二是实体经济与金融失衡。资金池里 “水”不少,M2是GDP的2倍多,贷款余额高达123万亿元,钱流哪里去了呢?去年全国贷款余额流向工业的仅占15%,新增贷款里流向工业的只有12%。近年来我调研跑了不少省市,了解到的大都是这个状况,流向工业的资金太少了,资金脱实向虚的状况仍然很明显。各种原因造成工业、制造业的利润低下,与金融业形成悬殊反差。国内五百强中制造业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不到金融业的一半。三是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失衡。全国贷款余额流向房地产的有25%,新增贷款房地产占45%,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热炒、上涨。正因为资金、人才等资源脱实向虚,推高了成本,尤其是融资成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和土地成本,加重了工业制造业的负担。
第二,我国工业发展不充分的集中表现是“大而不强”。一是我国实现工业化比发达国家晚了六、七十年。美国是1955年实现工业化的,德国是1965年,日本是1972年,韩国是1995年,我们到2020年才基本实现工业化。虽然我国工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但工业总体上处在世界价值链的中低端。二是创新能力还不强。大约一半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还没掌握。花钱买不来,让市场也换不来,只有靠自主创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0.9%,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 “四基”工作薄弱,相应多数行业的技术经济指标仍有不小差距。三是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不快。单位GDP能耗仍然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5倍。CO2排放量、工业废水及固体废物量持续上升,大气、水源、土壤污染仍然严重。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占62%,煤炭用量仍然在增加,天然气、页岩气开发不力;非化石能源只占13.3%,而且分布不合理,资源和市场相距甚远,利用率不高。四是工业经济质量效益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品牌,产品质量缺乏竞争力,问题产品多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2010年是7.6%,然后逐年下降,去年5.97%,今年1~9月份回升到6.13%。还有一个综合指标工业增加值率,我国在21%左右低位徘徊,发达国家在35%以上。
第三,坚持不懈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功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针对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这是一个完整的治理系统,聚焦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当前繁重的攻坚任务又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8年八项重点工作之首。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必须坚决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破除无效供给,只有如此才能腾出市场,释放先进产能,净化市场环境,优化资源配置。针对效益低下的状况,必须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扩大企业盈利空间,提高资产盈利能力。针对节能、环保、质量等薄弱环节,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创品牌。只有打好 “三去一降一补”攻坚战,才能夯实工业、制造业基础,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不断提升供给能力和水平,始终是发展的战略取向。
我们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期,什么是新动能?新动能来源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产生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材料。发展新兴产业是新动能,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使之焕发生机也是新动能,二者必须同时发力。目前仅占工业增加值12.4%的高技术产业比例甚低,年增幅不到一个百分点,必须积极培育、加快发展;而占87.6%的传统产业实力雄厚,但不少陷于困境,亟待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共同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打造拉动经济的 “双引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工业仍然要发挥主导、支撑和带动作用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近三年是决战期,后五年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九大报告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两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工业制造业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值得借鉴。实践证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占GDP的比重会在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但是工业对国民经济仍然发挥着主导、支撑和带动作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痛定思痛,纷纷提出 “再工业化”、 “重振制造业”、 “本土回归”,制定了一系列抢占制造业制高点的新战略、新规划,并取得了成效。资料显示,2015年末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接近14%,日本19%,德国23%,韩国29%。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水平的优势,纷纷提出 “工业强国”,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面临着双重挑战。
我国的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2008年的42%~41.2%降到2016年的33.3%(其中制造业占工业的90%),平均每年降一个百分点,如果照这样的速度降下去,到2020年工业占GDP的比重大概为30%,其中制造业占比只有27%,甚至低于韩国,而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要从国情出发,对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要科学把握。第三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点,积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在GDP中的占比是符合规律的。但同时应看到工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广阔市场,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工业的延伸和扩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们的方向,但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不宜简单攀比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74%的状况。我们十三亿多人口,衣食住行用,主要靠自己, “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不能依赖进口;我们还要建设强大的国防,陆海空天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要靠我们自己制造;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工业品占出口总额的95%,占进口额72%,许多是制造业需要的零部件、元器件和能源、原材料。一二三产的增加值是货币形态的表现形式,各自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难以互相替代的作用。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规划,工业占比到底多大合适,似不宜再大幅降低了。当然关键是提升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增强并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民生的主导、支撑、带动作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一二三产仍要协调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仍要同步发展。
第三,把建设制造强国置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大局之中。针对我国工业经济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 “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表述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明显提升;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全面实现工业化;205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迈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建议在 《中国制造2025》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提早谋划具体制定2035、2050的目标任务,与 “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相适应。
三、实现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要抓住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和关键环节
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们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如何实现工业、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这两个国家战略相结合,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必然途径。
第一,借鉴德国 “工业4.0”、美国 “工业互联网”,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并蓄兼收。德国制造业实力雄厚, “工业4.0”更重视实体经济的提升,更重视生产线的智能化,以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名品牌占领世界制造业的最高端。美国有技术、资源、金融、网络的优势,更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在国内充分优化各类社会资源,在国际凭借其独特优势,控制制高点。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有后发优势,要扬长补短。工业门类齐全而参差不齐,但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广阔的发展余地、雄厚的资金积累、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效能将继续释放、“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日见成效。 《中国制造2025》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行动路径是 “互联网+”,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选择。
第二,深化 “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围绕智能制造协力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新一轮重大研发项目。加快在集成电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和专用设备研制应用。企业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规模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方面加快培育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新业态。发挥产业联盟作用,交流推广试点企业智能制造成功经验,上升为行业标准规范,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提供科技咨询、人才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为中小企业服务。
第三,智能制造要从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做起。把握好五个切入点:一是数字化研发设计,提升效率和水平。目前全国研发设计数字化工具的使用率已达到65%。二是集成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设备和产品的质量、功能、附加值,创新品种、创优品牌,特别是提高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的自给率。三是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目前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到近50%,实现精准制造、敏捷制造。四是制造过程智能化,制造生产线由自动化提升到智能化,本质安全、柔性制造。五是建立一套新的制造服务技术标准规程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作业、流程的科学组织以及对各项要素指标的精密控制。以上打造智能工厂的进程寓于企业以智能、绿色、低碳、优质为重点的新一轮技术改造之中。
第四,构建工业互联网要从企业做起,逐步提升。互联网联通众生万物,最大限度挖掘了资源潜力,优化了生产要素,变革了运行方式。打造工业互联网当然要有不断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和技术保障,这里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分析,要有总体规划、顶层设计,要从企业互联网做起。
首先是企业内网。用物联网将企业内物理单元联成一体,进一步与传感器、通信设施、控制系统相结合具备了 “智能”,从而实现人、机、料、法、环一体化。实现制造业的从研发设计、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质量、能耗、物耗、环保、安全等全要素,人、财、物、信息等全方位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其次是企业外网。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提升完善已建立的供应链和销售网,与包括投资者、服务商、用户等在内的利益相关方通过互联网适时紧密相连,并接入社会公网,创造良好的外部营商环境及和谐的社会生态圈。
充分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共享的典型经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行业互联网,制定标准、规范,提高行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还可以由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中心向上下游扩展延伸,形成颇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打造区域经济互联网,而各类园区是有效的可行的抓手。至于全国工业互联网,由于我国经济总量太大,行业门类齐全,似不可一蹴而就。应该在上述企业、行业、区域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当然不是消极等待,也应当及早长远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