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工业之魂 开创强国未来 工信部发布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郑春蕾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泱泱中华,悠久的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明矾采炼、张裕酒窖、汉阳铁厂、景德镇宇宙瓷厂……这些璨若星辰的工业遗产,既传承着历史文化,又维系着民族工业精神。当中国梦渐行渐近,如何在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好工业遗产和精神,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 2017年12月20日,工信部公布了第一批获得认定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进入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11个项目,是在辽宁、浙江、江西、山东、湖北、重庆和陕西等省市开展试点的基础上,经过工业遗产所有权人自主申请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同意、相关省市工信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程序,脱颖而出。 助力坚定文化自信 也许有人会问,工业遗产有什么可保护的?不就是破旧的厂区、废弃的机器吗?事实上,工业遗产不只是工业废弃地,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个时代的符号。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李克强总理、马凯副总理曾多次针对 “构建文化自信”、助力 “中国制造2025”做出批示。工信部部长苗圩也多次强调,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不仅需要技术发展的刚性推动,更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 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化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它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民族工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标记。 正如进入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的温州矾矿,开采记录可追溯到宋末元初,是 “中国矿山井巷业之乡”,其遗址记载了矿业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历程,见证从古代、近代直至现代中国矿业发展的进程,其开创的 “开采-煅烧-风化-溶解-结晶”整套工艺流程保留完整并沿用至今,是明矾采炼技术 “活的教科书”,其衍生的采矿、爆破、掘进、冶炼等技术,对我国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始建于1954年的国营宇宙瓷厂,曾是景德镇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陶瓷企业,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宇宙瓷厂引领行业新风向,率先进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引领带动景德镇地区乃至全国日用陶瓷行业迈向工业化,在行业发展进程中也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价值。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和信息化时代,会有更多完成使命的工业设施退出历史舞台,工业遗产的产生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但退出的可以是“形”,不能让内在的 “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深处。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是对尘封记忆的唤醒,更是对光辉历史的弘扬,有助于提升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只有善待工业遗产,延续中华文脉才可期。守护昨天的辉煌,就是积蓄今天的资源,托举明天的希望。 建设制造强国内在要求 “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我们是放在推动工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视野之下开展的。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重要内容,保护开发工业遗产,既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中国工业综合竞争力、增强软实力的有效抓手。”工信部产业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于我国处在农业社会时间较长,社会传统观念是把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文化遗存保护起来,比如说皇宫、寺庙等,而对工业遗产的认识还停留在工业废弃地上,认为它们既丑陋又没用,仿佛是阻碍城市前进的绊脚石,只要有新的开发项目,就要除之而后快。此外,由于工业遗产相比于其他文化遗产诞生时间较晚,并且迭代周期短,在当前城市化发展推进迅猛的背景之下,面临着拆除、毁损风险,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任务就显得越发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在迈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不但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文化影响力的竞争。工业文化是制造强国的文化基石和软实力,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的影响。现阶段工业文化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我们必须在注重硬实力建设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弘扬优秀工业文化,推动软实力稳步提升,二者共同发力,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我国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因此,2016年12月,工信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 《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 〔2016〕446号),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开展调查摸底,建立工业遗产名录和分级保护机制,保护一批工业遗产,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是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一项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标记了我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系列重要历史节点,承载了我们民族追求独立解放和发展进步的工业精神。保护工业遗产,就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业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1894年建成的武汉汉阳铁厂遗址,有一座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清晰再现了当年汉阳铁厂、兵工厂、火药厂的艰难起步,以及历史传来的机器轰鸣和钉钉铁锤声。于1952年在汉阳铁厂所在的 “十里钢城”基础上建起的汉阳钢厂,继承了汉阳铁厂人的铮铮铁骨,形成了 “汉钢人”精神,在很长时期内为保障职工生产、生活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进入首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的另一家钢铁厂——鞍山钢铁厂,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矿产掠夺与经济侵略。建国后,鞍钢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第一根无缝钢管,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改造之路,记录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发展、振兴的奋斗历程。鞍钢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办法 《鞍钢宪法》,鞍钢的英模文化影响深远,培育出了孟泰、王伦崇、雷锋、郭明义等英模人物。 而宝鸡申新纱厂建于1940年,前身是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抗日战争期间自南方迁建而成,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保留较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战争年代,申新纱厂因时因地制宜,使用窑洞空间进行生产,顶着日寇的轰炸坚持生产支持前方抗战,展现了民族工业坚强不屈的精神。 此外,创建于1946年的菱湖丝厂,其建成改变了以家庭手工缫丝为主的产业局面,形成了机械化缫丝为主导的产业新格局,促进了当地蚕桑养殖的发展。丝厂历经多重变革,始终是我国缫丝行业领军企业,为丝绸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步入新世纪,特别是改制后,菱湖丝厂仍然保持全国生丝出口品质和数量领先地位,当前企业所属的丝绸之路集团正结合贯彻落实浙江 “丝绸小镇”规划,进一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在展示我国丝绸行业不同时期的典型特征同时,也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业遗产背后蕴含的工业精神永不褪色。国家工业遗产,见证了历史,也折射出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新态势。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没有文明的继承、没有文化的弘扬,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不要让那些钢水飞溅的车间里的故事,那些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执着,那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因厂房的搬迁废弃而湮没。我们需要铭记与敬畏的不仅是斑驳的工业遗迹,更多的是那个时代、那群人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风貌。通过大力发展和弘扬国家工业遗产,培育劳动光荣、创新光荣、诚信光荣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全民工业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加快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