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业“井喷”背后的隐忧
■ 李永钧 在国家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动力电池业乘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东风,发展规模日渐壮大。统计显示,2013年国内动力电池产能仅为13GWh,新能源汽车产量1.75万辆。而三年后的2016年,动力电池产能实现了 “井喷”,产能激增7.7倍,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已经达到101GWh,2016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总计销量为51.7万辆,锂电池市场规模约为1115亿元。2017年第三季度,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8.9GWh,同比增长71%。从产业规模来看,2016年到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近70%,全球动力电池前10家,中国占据7家,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在动力电池市场需求的良好预期下,动力电池领域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 根据相关机构2016年初到2017年上半年锂电池及其上游材料投资扩产及并购重组情况的统计,纳入统计的143个投资项目中,有123个项目公布了投资额,总额超2307亿元;纳入统计的63个重组项目中,有60个项目公布了交易金额,总额达1306亿元。 毫无疑问,动力锂电池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最大动力。然而,虽然动力电池成投资沃土,但在这轮资本热潮中还需保持冷静。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投资火热,很多资金想进入,但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背后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目前动力电池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库存,截至2017年三季度,中国前20家动力电池企业合计产能为102.2GWh,远超过锂电池装机,产能过剩不容置疑。预计截止去年年底,动力电池整体产能达到228GWh,比2016年增长125%,将进一步造成行业产能的严重过剩。 其次,产能扩张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利润压缩。在买方市场下,行业竞争激烈,很多企业不得不压价销售,这种资金压力超出了整个行业的承受水平,势必会引发严重后果。2017年以来动力电池行业受两头挤压——一头是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整车厂最直接的降成本途径是降低动力电池的采购成本;一头是上游材料碳酸锂、钴原料价格持续看涨,利润空间正在一点点被吞噬,技术实力相对落后的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再次,动力锂电池企业普遍存在忽视技术研发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国内电池企业扩张的产能都是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使用寿命为五年,2012~2014年开始使用的大部分锂电池会在2018年大范围失效。预计到2020年大约有25万吨电池会失效,接近2016年耗尽的电池的20倍。电池是电动车的核心,而中国现在需要一个良好的电池循环系统,不过因为复杂的化学过程,电池循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适当地处理会让电池中的重金属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需要相关的产业和领域之间的合作。 据了解,从目前来看,三元材料电池有着磷酸铁锂电池无法比拟的性能优势,三元锂电在能量密度和电动车续航里程上均存在优势。按照今年初科技部公布的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轿车动力电池的单体比能量2015年底达到200瓦时/公斤,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达到300瓦时/公斤。按照这样的能量标准,大多数企业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达不到,国内电池企业在三元电池的技术上处于落后状态,产品及技术的更新换代已迫在眉睫。此外,原材料价格上涨、降价压力,也已成为行业不得不面对之痛,行业洗牌正在加速进行,未来整个汽车动力电池行业只会剩下为数不多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