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颁发奖励证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大会。 奖励评审工作 “重质量、轻数量”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每年评审一次,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 《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经过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学家。其中,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 (含创新团队),二等奖146项。7名外籍科学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它对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前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奖励评审工作继续拓宽了专家和学术组织推荐渠道,细化专用项目评审组,加强专用项目审查,并不断增强评审的公开透明度,有效地保障了奖励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从公开数据分析,近五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总数基本呈逐年减少趋势,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总数已控制在300项以内。据该负责人介绍,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的综合考虑,2017年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将自然科学奖数量控制在45项左右,技术发明奖数量控制在65项左右,三大奖总数不超过300项。 “按照上述规则,今年在评审委员会阶段对技术发明奖试行了差额投票,差额9项,为进一步完善定额评审制度积累了宝贵经验。” “此外,为了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沉淀积累和实践检验,今年对完成人报奖间隔年限和论文规范使用出台了更严格的规定。”该负责人表示,一是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三大奖推荐项目的完成人,遏制了部分完成人搭车报奖、拼凑报奖的现象;二是规定自然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从原来的“不超过20篇”减少为 “不超过8篇”,力求营造求实创新、 “重质量、轻数量”的风尚。 另据该负责人透露,在评审活动中,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最大程度杜绝人为操作的可能性。除了坚持评审驻地实行半封闭管理、相关人员手机集中封存、计算机操作纪录留痕、评审全过程录音录像存档等常规措施外,进一步在记录建设上下功夫。 2017国家科技奖励特点鲜明 据介绍,今年获奖的成果既有面向国家战略要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今年评审通过的项目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中国力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对于加快我国能源转型升级、促进 “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的 “中国方案”,向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油气开发、现代煤化工、深海探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深化高铁 “走出去”战略,保障国家网络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二是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彻底改变了一等奖连续空缺的局面。与自然奖一等奖曾经多次空缺、连续空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13年以来,每年都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产生,今年已是连续第五年,而且同一年度产生了2项 (上次是2006年)。一等奖项目研究领域,从之前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扩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水稻理想株型关键基因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大意义,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香港科学家原创的 “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已成为一个由我国科学家开拓引领、多国科学家竞相跟进的研究领域。 三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再攀高峰。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为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推进强军兴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2012~2016年,专用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7项,占到总数一半,技术发明奖一等奖7项,约占总数六成。今年又有一项“国之重器”评审通过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有光学仪器和航天航空领域的两项重大成果评为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更有一位武器弹药领域的科技专家荣获国家最高奖。 四是助推人民生产生活改善和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机械制造和高端农业装备项目较往年大幅增加,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青岛农业大学牵头研制的多种型号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装备,为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预报及固体废物处理领域成果显著,为加强环境治理、打造绿水青山提供了科技手段。先进医疗装备表现突出,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当地企业联合开发的高端超声影像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高端超声产品国产化,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五是中西部地区呈现新亮点。今年评审通过的3个创新团队,2个扎根西部,1个来自中部。中科院寒旱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扬高原牦牛精神,为我国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中俄输油管道、哈大高速铁路等寒区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的科学和技术支撑。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共建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为西部地区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乌兹别克斯坦也成为第一个有专家获得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中亚国家。 六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今年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占81.6%,比去年提高13.5个百分点,为近5年最高,说明企业在原始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大幅提升。同时,企业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技术创新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以来,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特等奖一共9项,企业牵头的7项,一等奖64项,企业牵头的30项,与其他类型的创新主体相比,企业占据了优势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