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智能
■ 张潇卓 新年伊始,回看2017年智能制造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特别是在制造业,各个行业都在争相引进智能制造的概念,力求以新技术带来新的活力。不仅仅是国内,国外诸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同样寻求着在智能制造上的突破。诸如机器人、无人机、物联网、可穿戴设备、3D打印等多个方面的成就,应用场景指向多个领域,其中不少是几种技术融合的产物。 那么实现智能制造我们又要走多少路呢? 目前,智能制造思路需要有更好的优化。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认为,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门技术,对于不同的企业要分门别类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企制宜,推进产业升级。同时,要对制造业多一点 “敬畏之心”,坚持以产品质量为核心。 企业数字化程度亟待提高。数字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是研发能力不强。据了解,中国企业的数字化策略与其营收增长尚存很大的融合空间。虽然55%的受访企业对数字化的投资超过营收的10%,并且在数据分析方面,近50%的中国受访企业相信他们的数据分析技能已经相当成熟,并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40%),但是中国企业对数据运用显得信心不足,仅有16%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能有效利用数据提高企业价值,这一比例也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6%)。 智能制造业产能过剩明显,特别是低端产能过剩。目前,全国诸多开发区都在大张旗鼓引进高新产能,引进智能制造业落户,特别是机器人行业,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公开表示: “关于机器人产业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 现在,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把机器人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并大力推进发展。近几年,产业整体发展比较迅速,全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区超过了40个,短短几年时间,机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800个。 智能制造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推进落实,再到后续的人才培养保持持续的前进动力的逐步实现的过程。 首先国家层面在政策引导上要有收有放,对于行业准入要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对于全国的同类产品和重复产能要进行控制,保证市场合理竞争,不会出现行业的不健康发展。如此,既不会出现社会资源的浪费,特别是能防止社会优质资源的无法集中而形成人为的效能降低。 其次是行业内企业要保持头脑清醒,对自身要有正确的客观认识,智能制造虽然是个香饽饽,但也是个热山芋。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下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只有引入智能这华山一条路,许多国外的小巨人企业,做的可能仅仅是个螺母,因为专注自身,明确企业定位同样可以生存百年以上。 最后就是人才的培养,没有一代代的高质量人才跟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从用人端来看,无非要适用、实用、好用、长用 (时间)。然而,中国高校教育与企业用人脱轨的沉疴已久,很多老师讲授的课程和案例还是来自于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前,在以互联网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技术爆炸到来之后,我们的教育体系面对新兴行业、 “黑科技”高精尖领域,人才的短缺更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羁绊。 随着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智能制造,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出 “智造型”人才热。这对新时代的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融合性技能,制造业的从业者不再只是熟悉单一门类的专业,而是能将多个学科和专业融合在一起运用,同时还需要具有非常强的学习和动手技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比如项目规划技能、资源整合技能、结构化思维和思维完整性技能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