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各方 公交纯电动化的深圳样本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陈栋栋 坐在记者对面的蔡羽这几天较为繁忙,他正在组织有关力量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体系建设。这是深圳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取得进展后的新谋划,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新能源汽车因具有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特别是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等特点备受全球关注,中国也不例外。2014年以来,我国多措并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深圳是一座创新要素汇聚的城市,该市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公交车的推广应用方面积极探索,进展较快。中国工业报记者近日随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小组走进深圳一探究竟。 抓主要矛盾 作为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负责人之一,蔡羽供职的深圳市发改委是这项工作的牵头单位。在他看来,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事业,推广纯电动公交惠及深圳公交行业所有司机和深圳所有居民。 “我们之所以把公交作为突破口,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它的潜力比较大。” 深圳的做法是在国家层面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蔡羽看来,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燃油车辆相比,纯电动公交大巴车带来了较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蔡羽告诉记者,深圳市纯电动大巴单车日均营运里程为174.4km,百公里能耗为106.38kWh,较传统柴油大巴节能72.9%。此外,纯电动公交在CO 2 减排、污染物减排、声环境减排、热量减排等方面的效果显著。 “深圳市公交纯电动化后,氮氧化物、非甲烷碳氢、颗粒物平均减排量分别为157.38kg/万人、201.01kg/万人、3.94kg/万人。”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深圳市机动车排污监督管理办公室刘畅说,公交纯电动化改善了深圳居民的生活环境及出行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不仅是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司机和乘客的别样感受也颇有趣味。朱玉龙是深圳市三大特许经营公交企业之一——东部公交公司的一名老司机,在他看来, “驾驶纯电动车的感觉非常好,大大降低了驾驶员的疲劳感,颈椎病等职业病都有所缓解。” 根据第三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超过95%的司机认为纯电动公交车辆比传统车辆更好驾驶。乘客满意度显示,71%的乘客表示乘坐纯电动公交车辆感到舒适,约72%的乘客对车辆运营可靠性表示满意。 “深圳巴士集团已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纯电动化的公交企业,运营5698辆纯电动公交车,累计行驶里程约32110万公里,节约燃油约11.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6万吨。”深圳市公共交通管理局公交处处长彭海丰告诉记者。 纯电动公交车的推广使用对深圳市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具有积极作用。蔡羽告诉记者,至2017年底,该市推广纯电动公交车16359辆,除保留少部分非纯电动车作为应急运力外,公交全部实现纯电动化。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之路是从2009年跨入新阶段的。当年,深圳成为全国首批13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之一,并在次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首个 “国家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首批10个试点城市之一。 这为长期践行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圳注入了新动能。公交电动化方面,深圳决定从2012年起,更新或新增公交大巴全部为纯电动。为此,深圳建立了专门的协调机制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该市成立了由市级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此外,为做好纯电动公交车推广应用所需的充电设施保障,建立了公交场站及充电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协调解决公交纯电动化及公交场站、公交充电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深圳还制定了购置和运营补贴政策。在运营方面,2015年及以前,该市纯电动公交运营补贴为45万元/辆/年,2016年根据运营情况调整为42.27万元/辆/年,2017年及以后的运营补贴约为40万元/辆/年,运营补贴根据里程、服务质量等运营考核情况发放。 值得一提的是,该市推进立体公交综合车场和公交立体停车库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公交停车难、充电难问题。记者在参观东部公交公司的车场时注意到,该公司建设了新能源产业领域双创示范基地。基地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企业需求到产品开发、产品优化、产业孵化、售后输出等各个环节,打造以终端用户为中心的“产、学、研、融、用”双创生态圈。 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出租车电动化率达到100%,小型物流车电动化率超过50%;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约12万辆,累计建设公交综合车场(充电站)13个,各类快慢充电桩约12万个;城市中心区域社会公共充电站服务半径小于0.9公里。 创新推广模式 新能源公交车的大规模投放,公交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车辆技术安全的考验。为此,2016年起,深圳市改变了原来 “车电分离、融资租赁、充维结合”的推广模式,采取了企业自主招标的方式,由各公交运营企业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商业化模式进行新能源公交车推广。 其中,深圳巴士集团采用 “整车购买,服务外包”的模式,而当地的其他两家公交公司——东部公交和西部公汽两大公司采用 “混合租赁 (裸车融资租赁+‘四电’经营租赁)”模式。 “整车购买,服务外包”就是公交公司与车辆生产厂商签订整车购买合同,并附带车辆运营期内的维保服务协议,除车辆易损、易耗件外,均由厂商负责维修。与充电服务商签订基础设施服务协议,充电桩服务商按协议进行充电设施建设,向公交公司提供充电服务,并收取一定的充电服务费,充电服务费价格由双方协商。 深圳巴士集团总经理王慧农认为,服务外包的商业模式既是对原有商业模式的友好承接,也为未来推广留有余地,确保了新能源公交推广的可持续性。 混合租赁则是车辆生产厂商将车辆及充电设施作为统一整体销售给第三方金融机构,并负责运营期内除车辆易损、易耗件以外的维修,以及充电设施的建设维护。公交公司与第三方金融机构签订租赁合同,承租车辆及充电设施,租赁期内,车辆及充电设施所有权归金融机构,8年租赁期满后,车辆及充电设施所有权归公交企业。8年期间车辆如出现技术状况问题导致无法完成考核指标,相应的损失将由车辆生产厂商承担。 “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资金优势,选择适合的商业化推广模式,以最大化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的效益,有利于激发公交企业的积极性。”彭海丰评价道。
|